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工程機械行業今年將突破2000億元銷售大關

時間:2007-04-23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持續多年高速增長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2006年主營業務收入繼續以28.36%的增速創出1620億元新高。

持續多年高速增長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2006年主營業務收入繼續以28.36%的增速創出1620億元新高。同時,業內專家預測工程機械行業將在2007年突破2000億元銷售收入的大關,增幅達到23%左右。 2006實現大幅上揚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收集的企業快報資料顯示,2006年工程機械主要產品種類中,19家本土挖掘機制造企業的產銷總量超過4.5萬臺,同比增長45.8%;26家裝載機制造廠商產銷總量超過12萬臺,同比增長13.3%:13家推土機企業產銷量達到6087臺,同比增長16.2%:10家平地機制造企業產銷量超過2200臺,同比增長31.3%;16家工程起重機廠產銷量1.4萬臺,同比增長30.8%;14家壓路機制造廠商銷量超過8000臺,同比增長21.2%:40家叉車制造廠商銷量達到7.8萬臺,同比增長35.5%。可以看到,工程機械的主要產品種類(攤鋪機除外)較上一年度基本實現較大增長。 這些企業快報的數據分析中還有一些值得關注的內容:行業利潤在2006年實現大幅上揚,同比增長達到75.5%,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長35.6%,預示著行業內企業的產品創新投入有較大提高,新產品投入市場的作用和速度也有明顯進步。同時,應收帳款雖較上一年度絕對值增加了20%,但在全年總收入中的比例下降至15.5%,這一數字較2005年下降了1.1個百分點,而且比較集中在少數企業。2006年的另一靚點是進出口貿易首次實現順差,出口總額達到50.1億美元,進口39.3億美元,應該說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其中零部件產品占據出口總額的40%-50%,本土制造的小型挖掘機(履帶)是出口量最大的整機,銷售額為4.4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150%;其次是裝載機,出口額2.6億美元,增幅為114%。以輪式、履帶起重機和塔機為主的工程起重機也實現了近4億美元的出口額。 海外營銷比例增加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韓學松認為,行業年增幅控制在20%以內比較理想。因為工程機械是一個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較大的產業,超過20%的增幅則意味著固定資產投資偏大。但是他仍然十分自豪于本行業的突出業績。他說,分析2006年的全年銷售總額可以看出,其中國外市場銷售占據了近25%的比例,這一數字在2007年還將增長至30%以上,說明產品銷售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歷史上來看,2004年行業出口曾創過18.5億美元的峰值,卻只占當年銷售總額的12.8%,這一情況表明中國本土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在穩步增加。 韓學松認為,經過近年來的積累,國內企業海外營銷的能力在上一年度獲得了極大的進步,海外市場布局基本完成。雖然有關方面預測歐美經濟2007年略有下降(增速為4%,低于2006年的4.6%),但是中國產品出口目前仍以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主,因此這一變化對中國企業產品出口的影響不大。 近年來中國工程機械市場銷售的另一較大變化是,個人出資購買機器的情況增多,逐步形成了投資消費的市場特點,這將使產業更多受到市場客觀因素的影響。 韓學松指出,2007年的市場形勢將繼續承接升勢,各類產品可謂全面開花,大家對市場的判斷可以積極樂觀,企業一定要抓住這個大好的發展時機,獲得最大的增長。 上升趨勢不會改變 近些年的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是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產業。1997年以后,這個行業結束了近5年的低迷狀態,當年實現7.6%的增長,1998年增長了2.9%。1999年以后,更是以10%以上的增幅(僅2005年增長了9.1%),實現了高速增長,即便是受宏觀經濟調控影響最大的2004年也不例外。其中2002年、2003年更是分別以38%、33.9%的增速被譽為行業發展的“井噴”之年。可以說最近10年的發展,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最為波瀾壯闊的時期,可喜的是,這種良好發展的趨勢性十分明朗,也就是說,上漲勢頭還將在一段時期內持續。 一些行業專家給出了比較明確的觀點:10年的連續上漲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不會是一個“經典故事”,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不變,特別是一些重點工程還沒有完成。同時全球市場的需求也在增長,這就要求工程機械企業必須進一步提高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遠遠沒有結束,因此未來市場短期內不會出現飽和,但是個別產品可能會滯銷,在一個需求較大的市場中也并非所有的產品都能暢銷不衰。 另外,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形成規模的時間較短,生產能力與水平較之國外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經過近些年的市場培育,國內的主機制造商參與市場經濟的能力得到加強,正在逐步進入正常發展的軌道。 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日益擴大也吸引了眾多國際廠商的關注,應該說這些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分析更透徹、到位,他們的競爭能力也更強。本土企業必須正視和學習這些優勢,從而獲得更大的進步。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