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鋼鐵國家隊破局海外市場 踏上找礦之路

時間:2010-11-1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包括三大鋼企在內的諸多中國企業踏上海外尋礦之路,我國正在建設的海外鐵礦石權益礦已相當于目前進口量的30%。三五年后,中國在鐵礦石談判中的不利地位當會有所好轉。

      包括三大鋼企在內的諸多中國企業踏上海外尋礦之路,我國正在建設的海外鐵礦石權益礦已相當于目前進口量的30%。三五年后,中國在鐵礦石談判中的不利地位當會有所好轉。

      必和必拓等三大跨國礦商開始調低四季度鐵礦石價格的時候,山西新臨鋼聯的邱子明感覺自己看到了隱約的曙光:原料降價有助于企業打一個翻身仗。但曙光轉瞬即逝——大批貿易商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反而不斷提高到港礦石報價。

      對于“陰魂不散”的礦石壓力,邱子明“真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熬出頭”。在我國近70%鐵礦石依靠進口的大背景下,這也正是全行業的共同困惑。

      不過,隨著寶鋼、武鋼、鞍鋼三大鋼紛紛踏上海外找礦之路,現在或許已經是黎明前的黑暗了。

      武鋼收獲季

      對于武鋼來說,今年8月8日開始到年底,都是收獲的秋天。

      當天,從巴西抵港的16.2萬噸鐵精礦在中國寧波北侖裝卸倒運,這是武鋼實施海外資源戰略以來回國的第一船權益礦,意味著武鋼今年的收獲季節正式來臨。

      40天后,武鋼與加拿大CLM公司合作開發礦山生產的16.2萬噸鐵精礦運抵武漢卸貨。據武鋼國際資源公司副總經理謝海平介紹,截止到今年年底,將共計有600萬噸權益礦從巴西、加拿大等地運抵武漢,約占武鋼今年礦石進口量的四分之一。50美元的價格(三大礦商的四季度報價約為130美元)將為武鋼節省近3億美元的采購費用。

      按照武鋼已經公布的“十二五”規劃,2015年武鋼的年產能將達到6000萬噸,鐵礦石年需求則在9000萬噸以上。

      巨大的原料缺口轉化成為武鋼海外尋礦的強勁動力。分析師胡艷平向筆者解釋道:“由于先天條件的影響,在中國鋼企普遍受到原料制約的大背景下,武鋼的劣勢更加突出。”所謂劣勢,一方面武鋼遠離海港,運費要比臨海的寶鋼高得多;另一方面武鋼自產礦石比例又遠不及鞍鋼。情勢所迫,武鋼不得不為自己未來的礦石需求及早布局。

      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2009年以來,武鋼利用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先后采取購買礦權、股權,合資、獨資、參股等多種經營方式,在馬達加斯加、加拿大、巴西、委內瑞拉、澳大利亞等國投資鐵礦石,當年所獲權益礦資源量達30億噸。因此,業界普遍將2009年稱為武鋼的“礦石年”。按照目前速度,五年后武鋼海外資源量預計達到100億噸。

      預計到“十二五”規劃結束時,權益礦能滿足武鋼75%的需求,加上自有礦山,將可滿足武鋼全部所需。因此,武鋼總經理鄧琦琳信心十足地表示:“屆時,武鋼將不再從海外鐵礦石開發商手中進口一噸鐵礦石。”

      集中出海

      在三大鋼之中,武鋼并非先知先覺者,當其在2004年第一次走出國門,聯手其他幾家鋼企共同獲得西澳州津布巴鐵礦40%股權,擁有購買1200萬噸鐵礦石權利之時,寶鋼已經享用海外礦石數年之久了。

      與曾經依靠自有礦山為主的武鋼相比,自己沒有一兩礦石的寶鋼顯然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因此在2001和2002年,當鐵礦石市場還很不景氣的時候,寶鋼就分別與淡水河谷和力拓合資組建了產能分別為600萬噸和1000萬噸的寶華瑞礦山公司和寶瑞吉礦山公司,成為首家走出海外的鋼鐵央企。2007年,寶鋼與澳大利亞礦石供應商FMG簽訂了為期10年的鐵礦石合作協議。該公司將每年最多向寶鋼提供2000萬噸的鐵礦石,此外雙方將合資開發一塊潛在開發目標為10億噸的磁鐵礦資源礦山。

      但其后,寶鋼的海外尋礦之路回歸謹慎。
      金融危機期間,當武鋼在海外頻頻發力時,寶鋼的海外并購沒有太大進展。直到2009年8月27日再獲實質性突破:寶鋼與澳大利亞綜合礦業公司Aquila簽署股權合作協議,收購其15%股權并成為第二大股東,寶鋼集團副總經理戴志浩進入Aquila董事會。

      不同于寶鋼的及早布局與武鋼的高歌猛進,在開發海外權益礦方面,三大鋼企中資格最老的鞍鋼無論是起步時間還是走出去的步伐,都保持著與其年紀相稱的穩重。

      88億噸以上,潛在資源量可達170億噸,占全國已探明鐵礦石儲量的13.04%,年產量在4500萬噸左右,因此鞍鋼相對沉得住氣。

      隨著開采年限的增加,鞍鋼現有礦山大多已進入產能衰減的高峰期,礦山生產能力的接續已成為制約鞍鋼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鞍鋼2006年起,也邁出了海外尋礦的第一步。當年,鞍鋼聯手澳大利亞金達必公司,對位于西澳州的卡拉拉鐵礦進行風險勘探、選礦試驗等可行性研究,并合資組建了卡拉拉礦業公司。其后鞍鋼入股金達必公司,并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現已探明鐵礦石可采儲量超過20億噸的卡拉拉鐵礦建成后,每年至少可提供800萬噸鐵精礦。

      隨著三大鋼的海外布局,以及中鋼、中冶、中鋁、五礦、河北鋼鐵等大型冶煉類企業甚至中鐵物資等非冶煉類企業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海外,集中向外看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目前中國企業除在澳大利亞、巴西等傳統鐵礦石資源國家之外,還在南非、蒙古、越南、哈薩克斯坦、柬埔寨、秘魯、阿根廷等國的海外資源投資方面取得進展。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介紹,我國正在建設的海外鐵礦石權益礦產能約為1.9億噸,相當于我國目前進口量的30%。

      “如果寶鋼、武鋼等企業的權益礦能按計劃投產,確實有助于中國未來幾年在礦石談判中地位的逆轉。”我的鋼鐵網總監徐向春表示。但他同時提醒,海外出行有風浪,地下尋礦有輸贏,集中出海將遇到怎樣的意外,還是個未知數。

      成敗得失

      現在已沒有人奢望海外尋礦路會一帆風順,畢竟教訓太多太多了。

      “在走出國門之前,一定要對投資目的地有深入的了解。”蘭格鋼鐵信息中心分析師張琳解釋稱,諸如澳洲、加拿大等礦石投資熱土,礦石品位高,政局穩定,但進入門檻相當高,往往對意圖進入資源領域的外資持排斥態度。相反,在非洲等國,雖然急切盼望外資進入,但是政局相對動蕩、基礎建設落后,礦石品位有限。

      “武鋼之所以能以后來者的身份而取得眾所矚目的成績,就是因為武鋼的投資策略比較穩健。”胡艷平分析認為,武鋼的投資地區相對比較分散,非洲、南北美洲、澳洲都有,另外投資項目規模相對不大,不容易引起當地政府及相關企業的警覺。“中鋁并購力拓就是因為太過于轟動而不易成功,因為相當多的外國政府和企業對中國央企的防范心理是很重的。”

      胡艷平認為,武鋼的分散低調布局策略值得借鑒,這也使得其五年內實現自給自足的目標極具現實意義。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鋼鐵分析師赫榮亮也表示,武鋼、寶鋼這種選擇中小礦企進行合作的模式會成為今后中國企業海外尋礦的樣本。

      即使是選擇中小礦企,也同樣具備投資大、周期長、各種環境參數(如市場價格、經營成本和投資費、政府政策等)事前不明朗的特點。“因此,不要只看到儲量和品位,忽略開采和運輸難度,要綜合考慮采礦的各項成本,比如基建投入、燃料等。”與張琳觀點呼應的是,中信泰富數年前在澳大利亞投資的礦石項目,在修建選礦廠、球團廠、泥漿管線、港口設施、發電站等基礎設施方面耗費了太多資金,致使該項目至今負債累累,運營困難,而且為中信泰富的整體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這些風險,遇到了只能徒呼倒霉。但有些風險,卻會讓你感到深深的悲哀。”一位武鋼內部人士表示,“目前出海企業雖多,但事實上大家并不是一個集體,相互之間并不照應,甚至有時候會在招標會上短兵相接,互相抬價。”

      對此,有專家表示,在外部風險大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海外尋礦時應該加強內部合作,一致對外,才能降低海外尋礦風險,使得各家企業權益礦的發展目標早日實現。而在此過程中,中鋼協和行業龍頭應發揮紐帶作用。

      未來可期

      道路崎嶇,但畢竟步步向前。

      隨著以三大鋼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開始將更多的目光投向海外權益礦開發,中國在全球礦石供應格局中的地位終將發生變化。正如鞍鋼董事長張曉剛所說的那樣:“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會馬上就徹底改變。”

      這一過程將持續多長時間,目前說法不一。寶鋼董事長徐樂江的說:“全球鐵礦石供求關系估計會在2014年之前發生逆轉,具體年份還要根據中國經濟復蘇的情況和全球經濟是否會出現二次探底等綜合因素考慮。”

      對此,張琳分析稱:“以三大鋼的產量和礦石進口量在全國企業中占據的比重而言,一旦他們在未來三五年實現了自給自足,將對我國鐵礦石進口壓力帶來極大緩解。更重要的是,由于這幾家企業在行業中的標桿意義,隨著他們海外找礦模式的日益成熟,將會影響更多中國鋼企加入到這一隊伍中。”

      但單靠海外找礦,還不足以徹底扭轉不利局面。所幸的是,除此之外,利好因素顯然在逐漸增加。

      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出臺,下一階段經濟增長模式的更加理性,對于鋼鐵等基建材料的需求增量肯定會有所調整。隨著《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指導意見》的逐漸發揮作用,未來幾年內必然會組建起以三大鋼企為主體的“3~5家產能在5000萬噸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鋼鐵企業矩陣,產業集中度必然得到有效提升。隨著節能減排政策的持續發揮作用,鋼鐵產能不會再大幅上升,對鐵礦石的需求也將同步回落。

      同時,國內礦山開采的進度也在加快。根據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提供的數據,按照目前國內礦山大力投資開發的速度,到2015年,我國自產鐵礦石將達到11億~12億噸。另據張琳介紹,建筑、汽車用鋼的報廢周期約為10~15年,馬上新一輪的報廢高峰期即將到來。此前出臺的《鋼鐵產業發展規劃》就明確指出,要“逐步減少鐵礦石比例和增加廢鋼比重”。

      “當總量不再盲目擴張,權益礦、國內礦的供應逐步加大,廢鋼使用量穩步提升,那么中國必然能在三五年內占據鐵礦石進口談判的主動地位。畢竟長遠來看,鐵礦石還是供大于求的。”顯然,對于鐵礦石的未來,胡艷平很樂觀。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