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國際先進的石油企業相比,國內石油企業信息化還有較大的差距。整體表現為:
1、跨學科系統集成和綜合分析研究能力上的差距。據國外統計資料,跨學科系統集成使鉆井前地質/地球物理評價的周期縮短至過去的50%,業務人員可以用更多的時間進行數據的解釋 (>50%),而不是數據的整理和轉換,從而在整體上提高解釋結果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2、實時數據自動采集、數據規范管理上的差距。國外大的石油公司基本實現了井場數據的自動采集、實時傳輸,以服務外包的形式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化數據倉庫,借助數據倉庫對數據實現了規范管理。
3、現場生產運行管理上存在的差距。相當一部分國外公司通過互聯網實現了跨地域生產現場管理,實現了“虛擬、遠程、協作”辦公。
4、業務流程規范上的差距。迄今為止,全球近90%的石油天然氣企業實施了具有行業針對性的ERP系統,其中一些企業已經初步實現了協同電子商務。
5、企業知識管理上的差距。國外公司積極采取措施,對勘探開發中產生的中間成果、報告和經驗知識實現有效的管理,運用遠程協作的工作模式促進公司員工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在全企業范圍內營造學習環境。
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內石油市場將逐步開放,國際石油巨頭也在加快步伐,搶灘中國,投資勢頭猛勁,發展潛力驚人,真正激烈的競爭和實力的比拼即將全面展開。這些國外企業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信息管理水平明顯較高,它們普遍實施了成熟的石油天然氣行業解決方案,從而在一個信息化的高層次平臺上進行生產運作,展開市場競爭,藉此提高企業資產的投資回報率,強化企業資源的整體運作能力,最終突顯出企業在激烈競爭與風云變幻的全球市場中不俗的贏利能力。
面對信息化管理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的石油企業也在積極部署戰略,抓緊實施。無論中石油、中石化還是中海油,三大公司在90年代中期都已擁有了各自的網絡基礎平臺,并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資源。為此,逐步建立統一的數據平臺,注重數據資源的管理和開發應用,并通過開展ERP、電子商務應用,加強企業管理,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是目前三大公司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目前,國內數字油田建設已經取得初步進展并表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大慶、新疆、勝利、塔里木等油田數據整理和統一應用平臺搭建工作取得進展,為數據集成與應用集成奠定了基礎。中國石油已經在大慶油田開始實施地球科學與鉆井系統和上游生產信息系統,并將于2005年開始向所屬全部13個油氣田推廣。
大慶、塔里木等油田已經著手實施數字盆地、數字油藏、數字地面工程建設。準葛爾盆地和松遼盆地北部地震勘探成果拼接取得進展,統一的數字化的盆地模型預計在3-4年內完成;大慶長垣內油藏分塊數字化與多學科油藏研究工作已經展開,數字油藏(長垣內)即將實現;油氣集輸等地面工程信息化建設數據基礎牢固,集成正攝影像、地下管網、道路、通訊、站庫等統一的油田地理信息系統即將形成。數字盆地、數字油藏和數字地面工程三大系統的實施為狹義數字油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數字油田建設同步,中石化近年實施了ERP,并在儀征化纖、江蘇油田等所屬企業取得了較大進展,從而邁出了數字石化的關鍵一步。
另外,作為數字石油的重要內容,國內石油行業在數字化經營、數字化員工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隨著數字石油的進展,數據集成和應用集成將逐步實現,油藏動態模擬、油田虛擬開采、油水井可視化動態監測與診斷、設備運行模擬、公司運營模擬等典型應用將進入我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