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頹勢,即便是力拓等三大礦山也無法挽回。最近三周,鐵礦石價格開始瘋狂下跌,但對擁有長協合同的鋼企,未見得是件樂事。
2010年4月份以來,進口鐵礦石價格連續三個月下跌。昨天,新加坡交易所鐵礦石7月份的掉期合同62%品位價格已經跌至119美元/噸,比5月份最高點跌了35%左右。而目前國內港口的進口礦期貨62%品位價格已經跌破130美元/噸,比5月份最高點跌了28%左右。相對于進口礦,國內礦的價格更低。百川資訊鐵礦石分析師高文龍告訴本報,目前國內礦的價格已經被打壓得比外礦還要低。
鐵礦石現貨價格的持續暴跌,進一步威脅到季度定價模式。蘭格鋼鐵分析師孫明認為,隨著現貨價格的逐漸下跌,現貨價格和三季度長協價格的價差正逐步擴大,一些生產經營狀況較差的工廠或將再次走上違約的道路。
自2010年5月份國內鋼鐵市場萎靡不振以來,現貨鋼價的不斷下跌導致了鐵礦石市場的大幅下跌,市場殺跌情緒高漲,類似前述河北中型鋼廠的案例屢見不鮮,恐慌性的殺跌使得鐵礦石價格暴跌,港口鐵礦石庫存卻不斷上漲。前述河北鋼企采購部負責人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2009年底2010年初兩個月時間內,國內鐵礦石貿易商、鋼企大肆囤貨所致。
“產能過剩嚴重、同質化競爭、高污染高能耗的成本由外部承擔等,國內鋼鐵行業沉疴難起,”前述廣州鋼鐵行業研究員認為,此次的鋼鐵行業調控政策屬于政策引導下的市場調節,“意在用價格擠壓鋼企利潤空間。扛不住的就得減產、停產,最終使得鋼鐵產能與需求之間維持一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