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國廢鋼利用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不僅全國消耗廢鋼鐵總量8310萬噸,比2008年增長15.4%,高于粗鋼13.5%的增長幅度,而且全年進口廢鋼1369萬噸,創年進口廢鋼總量的歷史最高水平。
這是5月底在江蘇昆山舉辦的中國廢鋼論壇上,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公布的統計數字。
眾所周知,作為一種重要的煉鋼原料,廢鋼是鐵礦石的替代品,提高廢鋼應用比例,增強廢鋼鐵供應能力,是緩解鐵礦石進口緊張局面和推進鋼鐵業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
多用廢鋼,鋼鐵業節能減排重要途徑
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余新河介紹,今年以來,武鋼股份推進廢鋼使用,提高入爐廢鋼比,不僅順利實現煉鋼生產“滿負荷”,同時促進了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近幾個月出鋼率提高,噸鋼綜合能耗降低近30千克標準煤。
廢鋼好在哪?原來鋼鐵生產流程中,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主要集中在燒結、焦化、煉鐵等工序,約占鋼鐵生產能耗總量的60%,而循環使用高純度廢鋼,相當于跳過這些高能耗環節,直接進入到轉爐、電爐工序。據測算,與使用鐵礦石相比,用廢鋼煉鋼可節約能源60%、節水40%,減少排放廢水76%、廢氣86%、廢渣72%。同時,廢鋼還是一種可以循環利用的再生資源。從鋼材—制品—使用—報廢—回爐煉鋼,每8至30年左右一個輪回,不斷積累,不斷產生,無限循環使用,且自然損耗很低。每多用1噸廢鋼,可少用1.7噸精礦粉,減少4.3噸原生鐵礦石的開采。“多吃廢鋼,提高廢鋼應用比例,已經給武鋼股份帶來明顯的生產效益和節能減排效益。”余新河說。
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監事閆啟平介紹,從煉鋼工藝上看,煉鋼工藝越高,對爐料的精度和純度要求就越高,廢鋼的需求就越高。目前鋼鐵發達國家已經大規模采用電爐生產,電爐的主要原料就是廢鋼。從我國鋼鐵業的發展情況看,大規模用電爐取代轉爐的工藝革新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但在轉爐中提高廢鋼應用比,也可以降低鐵礦石消耗,實現節能減排。
為了采用先進工藝、壓縮生產成本,國內一些大型鋼廠,已率先將管理的觸角延伸到廢鋼加工供應的“上游”。我國最大的鋼管生產企業天津鋼管就是典型代表。為了向優、特鋼品種發展,保證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天津鋼管將廢鋼作為生產的主要原料,并延伸廢鋼資源管理,從源頭控制。公司現有五家廢鋼供應基地、五家戰略供應商,輻射了天津鋼管公司周邊的北京、河北、山西等省市,其供貨量占總需求量的90%以上。天津鋼管通過指導供應商裝備與資源相應的加工設備,提升廢鋼加工效率,降低廢鋼成本。
據中國廢鋼鐵協會測算,2000—2009年我國廢鋼鐵年應用量從2900萬噸增長到8310萬噸,增長近3倍,平均每年增加600萬噸。2009年我國鋼鐵產業消耗廢鋼鐵總量8310萬噸,同比增長15.4%,一舉成為世界最大廢鋼鐵需求市場。
突破“瓶頸”,加快建設廢鋼供應體系
蘇州日益升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周邊大型鋼廠建立的廢鋼加工企業。2006年公司從臺灣引進一條2000馬力廢鋼破碎生產線和系列加工配套設備,可將廢鋼破碎過程中產生的廢鋼、廢塑料、垃圾等自動分離,有效保護環境。2009年日益升完成年加工配送廢鋼產品20多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4.6億元,為蘇州鋼鐵有限公司及周邊鋼企輸送了大量品質優良的廢鋼。
“鋼產量的增加,煉鋼工藝的更新,節能減排在生產管理中地位的提高,促進了我國廢鋼加工工藝的進步和加工設備的環保型發展。”閆啟平介紹,我國對現代廢鋼加工設備的研制和應用起步較晚。直到上世紀90年代,國產打包機、鱷魚剪斷機和門式剪斷機才陸續投入使用,至2000年以后,綜合型、環保型的廢鋼加工分選設備——廢鋼破碎機才開始在我國出現。經過廢鋼破碎機加工處理的廢鋼清潔度高,加工的主要廢鋼原料也正是當前日益增多的報廢家電、汽車、自行車、輕型廠房等輕型廢鋼。廢鋼中所含的有色金屬、塑料、橡膠(資訊,行情),以及其他附著物、渣土等夾雜物都能得到自動分選和收集,加工過程中的揚塵、噪音、冷卻水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有效地降低了二次污染。
隨著技術引進、技術研發,我國廢鋼加工設備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擁有了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特別是代表著先進技術的打包機、剪切機、防輻射設備、鋼渣研磨設備等,基本實現了國產化和系列定型產品,在滿足國內廢鋼加工企業、港口、貨站使用的同時,向中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出口。
近年來,我國廢鋼加工配送行業發展很快,但與國外成熟的廢鋼供應體系相比,我國的廢鋼加工供應體系仍有很大差距。按世界廢鋼綜合平均單耗400—450KG/噸鋼測算,2009年我國的廢鋼應用量應超過2億噸,而實際消耗量只有8310萬噸。余新河說,提高廢鋼應用比,不僅取決于鋼廠,還與社會廢鋼供應能力有關。目前我國較大型廢鋼配送基地只有5家,年加工配送能力在20萬—100萬噸的專業化公司尚為數不多,大多數回收企業規模小,加工手段落后,資源掌控能力弱。閆啟平說,我國應加快廢鋼應用體制建設,要建立全國性新型的廢鋼加工配送體系,實行“大批量采購,集中加工,統一配送”的新體制。
政策扶持,降低廢鋼利用成本
廢鋼利用,節能環保,但我國的廢鋼應用比一直低于國外同行。世界鋼鐵業廢鋼應用占粗鋼總產量比重的平均水平為40%—45%,而我國2008年的水平僅為14.4%,即便是廢鋼消耗量創歷史紀錄的去年,也只占粗鋼產量14.6%。“如果單純計算生產成本,廢鋼的使用成本比鐵礦石要高,這是鋼鐵企業廢鋼比不高的根本原因。”余新河說。以國際市場為例,鐵礦石雖然經歷數次漲價已站上100美元/噸,而且1.67噸鐵礦石才能生產1噸鋼,但相比廢鋼400美元/噸左右的價格,1.67噸鐵礦石的價格仍然遠低于1噸廢鋼的價格,即便再算上多耗費的能源成本也不足以彌補這中間的差價。據中國廢鋼鐵應用協會監測,2000年—2007年,僅2003年我國廢鋼綜合平均單耗增長率為正,其余年份均為負,其中2004年、2006年、2007年的降幅更在10%以上。
近兩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鋼廠減產,中國鋼企一枝獨秀。國際市場廢鋼大量涌向中國,同時帶動國內廢鋼價格下跌,使用廢鋼煉鋼成本與直接使用鐵礦石之間價格差縮小,從而帶動我國鋼廠廢鋼利用比上升。2008年我國廢鋼綜合平均單耗一改近年來持續下降趨勢,首次增長2.9%,2009年再增長1.4%,達到146KG/噸鋼。然而,隨著全球經濟回暖,國際廢鋼價格回升,勢必再次壘起“成本堤壩”。
余新河建議,各鋼鐵企業要進一步提高對廢鋼這種特殊資源的認識,提升廢鋼資源在社會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他還建議國家進一步提高對廢鋼回收和使用的重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比如鼓勵鋼鐵企業多吃廢鋼、進一步提高廢鋼鐵加工企業技術裝備水平等。
削減“成本堤壩”,上游加工企業是關鍵。江蘇日益升公司總經理張忠宇反映,由于公司大規模引進了環保效益更高的設備,和相同規模的廢鋼加工配送基地相比,日益升的設備成本高出了三四倍。而且用于破碎的原料資源不足,從外地采購的運輸成本又相對較高,所以直接經濟效益一時難以體現。張忠宇說:“我們希望國家有關部門一方面制定政策,對引進或采用環保型廢鋼加工設備進行補助或獎勵,分擔企業設備成本;另一方面,希望進一步放寬廢鋼進口市場,給予規模化的廢鋼加工配送公司更大的自主進口廢鋼的權限,以提高我國在廢鋼國際貿易中的主動權,擴大廢鋼進口,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
據了解,目前我國享受自主進口廢鋼的加工配送企業只有兩家。其他企業每進口一單廢鋼,必須由地方環保部門層層審批,由鋼企和廢鋼供應企業雙方簽字蓋章申報,而且接貨港受定向限制,這些問題都限制了廢鋼的進口,使其落后于市場快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