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風電整機制造商變身風電場開發商

時間:2010-04-2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說,盡管他并沒有對國內涉足風電場開發的整機制造商做過詳細統計,但這幾年的行業發展表明,這一趨勢正在愈演愈烈,其背后是國內70家整機制造企業競爭的加劇。

       “國內70家風電整機制造企業中,我估計有20來家有意開發自己的風場。”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說,盡管他并沒有對國內涉足風電場開發的整機制造商做過詳細統計,但這幾年的行業發展表明,這一趨勢正在愈演愈烈,其背后是國內70家整機制造企業競爭的加劇。

  制造商變身開發商,一方面可以帶動風機銷售,一方面或許還可獲得風場轉讓溢價,何樂而不為?但相關人士擔憂,關聯交易的增加,將不利于風機制造業良性競爭環境的形成,而所謂的溢價轉讓,也會因為開發帶來的巨大投入而存在種種的不確定風險。

  競爭加劇

  據中國風能協會最新統計,截至2009年底,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汽輪機三家企業繼續保持我國風電整機市場前三甲的位置。其中,華銳新增裝機349.5萬千瓦,金風新增裝機272.2萬千瓦,東汽新增裝機203.5萬千瓦,三家企業合計825.2萬千瓦,占全國新增市場的59.7%,獨據大半江山。

  而排在第四位以后的企業新增裝機容量最高不到80萬千瓦。其中,新增裝機在10-80萬千瓦的企業有16家,占我國新增市場的36.1%;新增裝機低于10萬千瓦的有20多家企業,多數企業剛剛進入樣機試運行階段,這些企業合計裝機55.12萬千瓦,僅占全國新增市場的4%。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這些數據表明風電整機市場集中度在逐步提高,梯隊層級越發明顯。第一梯隊的華銳、金風和東汽,與第二梯隊差距越來越大,第一梯隊的三家制造企業均超過200萬千瓦,而第二梯隊中沒有一家超過100萬千瓦,第三梯隊則大多數尚處于樣機生產階段。

  在三個梯隊逐漸形成的背后,是風電整機制造業價格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去年整機集中招標價格在5800元/千瓦左右,今年3月份的評標價格已經降到了4750元/千瓦,降幅之快為歷年少見。秦海巖分析,價格下降除了規模化效應及零部件供應體系完善帶來的成本降低外,更大的原因來自于整機制造行業競爭的加劇。

  變身開發商

  隨著風電整機制造業競爭的激烈,越來越多的整機制造企業開始涉足風電場開發,希望以此帶動自身風機銷售。

  華儀電氣便是最典型的一家。該公司2009年年報稱,“針對風電機組銷售特性,將力爭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資源,積極參與風電場開發,以風電場開發帶動風機銷售。”

  2009年7月20日,華儀電氣公告,公司已與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政府簽訂協議,雙方約定,華儀將獨家或聯合戰略投資人擬投資100億人民幣開發該地區兩處風電場。

  而在此前不久的7月10日,華儀電氣還與東營市政府達成協議,以在東營投資10億元設立風機設備制造基地的代價,換得東營市三年內不引進同類型競爭者、華儀電氣享有優先開發該市風力資源的承諾。其實,早在2008年,華儀電氣就在內蒙古輝騰錫勒和吉林省通榆縣有過類似的戰略布局。

另一家有此思路的企業是湘電風能。該公司控股公司湘潭電機曾于2010年2月10日發布公告稱,湘電風能將全資投資8000萬元,在通遼市開魯縣投資設立“湘電風能(內蒙古)服務有限公司”,進行風電資源開發、產業化基地和重型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建設。

  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除開魯縣外,湘電還對黑龍江、山東、甘肅和福建等地的風場資源進行了考察,并且已經和一些地方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華儀電氣與湘電股份的策略清晰明了:拿資源換市場,尋找可利用的風場,由公司或者引入合作者一起投資,以此帶動公司的設備銷售。

  通過“開發風電場——帶動整機銷售——轉讓再次獲得溢價”的模式進行風電場開發的整機制造企業,論鼻祖要數金風科技。

  早在2007年,金風科技便成立北京天潤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后來成為金風科技實現BOT戰略的操作平臺,具體模式為:由北京天潤設立項目公司投資開發、建設風電場,項目建設采用金風科技的風電機組,待風電場建成后再銷售項目股權獲得溢價收益。這在當時國內風電行業內,絕對屬于一種創新模式。

  該種模式既延伸了金風的產業鏈條,也為其風電設備銷售提供了穩定保障。從世界范圍來看,整機企業涉足風電開發業務,以此拉長自身產業鏈,國際上已有先例,印度的蘇司蘭公司便是如此。這種模式被金風在國內復制以后,其他整機制造商紛紛效仿。

  金風當時從事風電場開發,并非由于市場競爭激烈。金風科技戰略與國際發展總監周彤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早在2007年,當時風電整機市場還處于供不應求時代。金風以開發風電場帶動整機銷售的需要并不迫切。之所以較早涉足風電場開發,除了向業界展示自身風機性能外,更多的原因在于金風總部地處新疆,風力資源豐富,而金風本身就起家于大阪城風電場,這方面經驗豐富。

  風險隱憂

  據了解,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從事風電場開發,一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只負責風電場前期測風,并不直接進入風電場運營。由于測風時間往往需要一年,一些想進入風電行業小型電力企業,往往不具備相關人才,又想節約時間成本,便選擇與整機制造商合作的方式,待測風與風機安裝完成后,便接手風電場。另一種模式則是整機制造商先將風電場運營一段時間后,再伺機找下家出手。無論哪種方式,核心都是以開發帶動風機銷售。

  在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看來,除金風科技外,目前涉足風電場開發的整機制造商多為民營企業,位于風機制造的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由于五大電力集團對采購這些企業的風機并不積極,在質量尚待檢驗、市場尚未認可的情況下,這部分企業只能以自己開發風電場的方式,來為自己的風機銷售找到出路。

  “以往是風機供不應求,那時候開發商熱衷于收購整機制造商,而如今反了過來,變成整機制造商熱衷于去搞風電開發,這種轉變的背后折射的正是整機制造行業競爭的加劇。”施鵬飛說。

湘電風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辛也承認,介入風電場開發的主要原因是競爭激烈,風場資源是稀缺的,誰擁有風場資源,未來誰就擁有風機乃至整個行業的定價權。這種現象未來幾年內或許會暫時存在,但隨著整機制造業的大浪淘沙,優秀的整機制造企業將占領大部分市場份額,這種模式不太可能長久延續下去。

  施鵬飛擔心,過多的整機制造商投入到風電場開發中,對于企業的風機銷售來說或許是好事,但對于風電整機制造水平的整體提升卻不一定是好事。

  “如果制造商變成了開發商,必然要選用自己的風機,如果沒有相關標準限定,難免會造成近親繁殖,這不利于形成良性競爭的行業環境。”

  周彤也擔心,在一二類風資源區已經基本被開發殆盡的情況下,整機制造企業對三四類風場進行小規模開發,盈利能力將十分有限。

  配額制利好

  然而,對于打風電場開發主意的整機制造企業而言,他們的首要目標是風機銷售,至于風電場今后能否溢價轉手,則尚屬后話。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任東明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有望出臺的《可再生能源并網配額管理辦法》草稿中,將考慮以實際的發電量為基準,規定發電企業在其發電總量中,必須收購一定配額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量。

  具體的比配額將參照《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比例,即大發電企業為1%-3%,權益發電量超過500萬千瓦的電廠,則要求達到3%-8%。據了解,該草稿已經上報國家能源局,不日即可獲得正式批復。

  我國的可再生能源電量中,除了少量的光伏發電外,主要以風電為主。由于光伏發電的成本仍在1元以上,是火電的2-3倍,因此,未來配額制的實施,最大受益者無疑將是風力發電企業。

  這對那些已經進入風電開發領域的整機制造商而言,顯然是個利好消息。祁和生表示,未來五大電力集團為了達到規定配額,必然要從這些制造企業手中收購風場,由此產生的溢價,將會使企業獲得除風機銷售以外的額外利潤。

更多電力能源資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