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召開的中國非常規油氣峰會上,中石油規劃總院油氣管道工程規劃研究所副所長楊建紅指出,規模生產是煤層氣管網規劃的前提,只有當各個公司和區塊統籌多種氣源,就近利用并將規模較大的氣源并入主干管網,才能讓煤層氣真正擔負起天然氣的補充角色。
大規模生產優先入網
楊建紅提出,煤層氣生產20億立方米以上規模可考慮納入國家管網;5億-20億立方米的規模可建設獨立管道,就近供應;1億-5億立方米間既可考慮納入其他集輸管道,又可建設LNG項目;1億立方米以下應建設小型LNG項目。
國內已建成和建設中的煤層氣液化項目,半數的產能規模都超過30萬立方米/日。“這會給下游的銷售造成壓力,因為價格比管道氣貴得多,而量又太大。”楊建紅說。
他表示,煤層氣液化后將比管道氣缺乏價格競爭力,一般作為當地的調峰氣源。
經歷了去年的“氣荒”,不但中石油規劃和開建大型地下儲氣庫,地方燃氣公司也在規劃和建設終端調峰設施,從長期來看,終端調峰能力的增強將降低對高價格的調峰氣源的需求。因此規模超大的煤層氣液化項目將有可能面臨風險。
“如果能統籌多種氣源,規劃煤層氣管網,組織多氣源將較大規模的煤層氣進入天然氣主干管網,將更有利于下游的開發利用。”楊建紅說。
而一位山西某煤層氣液化項目公司負責人表示,當地液化、發電等項目主要體現引導當地的產業化發展方向,更體現地方與央企合作帶來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不僅僅是經濟效益的問題。
“統籌”意味著“壟斷”?
對于中石油的“統籌論”,也有下游煤層氣市場銷售公司尖銳指出:“本來在天然氣領域就已經是三大石油公司壟斷,這個新興的行業已經有國有、地方、民營和外資多種資本進入,如果再通過進入管網把氣源都收歸到中石油,煤層氣下游市場豈不又將像天然氣一樣受制于中石油?”
對此,楊建紅認為,應該把煤層氣作為一個產業而非一個項目去發展,如果僅從單個項目、單個公司的利益來考慮,擔心氣源為大公司所控制可以理解,但各自為戰的地方利益將不利于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
業內人士指出,2009年底首次出現的大面積“氣荒”令業內惶恐不安,除了對上下游調峰能力不足的反思之外,對石油公司“坐地要價”、“逼宮提價”的指責不絕于耳。當地的富集煤層氣進入主干管網各有利弊,一方面將使更多氣源受制于石油公司,進入其“壟斷版圖”;另一方面終端用戶將增加管道供氣量,使用管道氣的成本也低于液化調峰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