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能源開發進度不斷加快,可利用土地資源規模大幅縮小,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轉向尚未開發的水域環境,水面光伏、海上風電等形式迎來發展新動能。
就在近期,中石油最大水面光伏項目——冀東油田分布式自發自用光伏發電項目實現階段性投產運行,高96、高88-9、柳20、柳122四小塊區域陸續并網發電。據介紹,該項目建設規模達40.97MW,年均發電量預計可超5400萬千瓦時,折合成標煤約等于減排二氧化碳近4.6萬噸。
而憑借不占用耕地、規模化開發前景廣闊等優勢,水面光伏正成為光伏產業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甚至有預測稱,在寸土寸金的未來,無地可用等因素或將推動漂浮式水面光伏電站成為主流。
經濟、環保效益明顯,水面光伏成“香餑餑”
為兼顧漁業養殖、拓展水面光伏模式的增收渠道,“上面發電、下面養魚”的集約發展模式正在沿河、沿海地區興起。
如位于江蘇如東的10MW“漁光一體”項目,由通威新能源投資建設,于2017年并網運行,至今累計上網電量達2.3億千瓦時,實現了“魚、電、環保”三豐收。有這一項目成功經驗加持,通威在濱州再投入開發300MW的“漁光一體”項目,為全國單體最大,預計通過發電上網及養殖年均可獲得收入約1.5億元。
此外,水面光伏與采煤沉陷區的融合也為廢棄礦坑修復打開了新思路。如三峽集團在安徽淮南的實踐,充分利用沉陷區豐富的水面資源,以光伏為切入點,集中力量打造新型能源基地。按照規劃,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1.5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環保效益顯著。
在項目負責人看來,通過水面光伏電站的合理布局,還可以有效抑制藻類的過快繁殖,再結合“漁光互補”模式改造水體,可構建起完善的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淺水湖泊水生態系統。
10多年來,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相關機構推算,2019-2024年間,全球“水面光伏”的需求量預計將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長;2022年,“水面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將占全球所有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的2%。
發展勢頭如火如荼,卻遭環評“潑冷水”
5月,水利部印發《關于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的指導意見》,明令禁止在在河道、湖泊、水庫內建設光伏電站、風力發電等項目,對在湖泊周邊、水庫庫汊建設光伏、風電項目的,要科學論證,嚴格管控。同時,項目建設“不得妨礙行洪通暢,不得危害水庫大壩和堤防等水利工程設施安全,不得影響河勢穩定和航運安全”。
文件提出,將對增量問題“零容忍”,對存量問題依法處置,對歷史遺留問題科學評估,也并非“一刀切”。顯然,未來以河道、湖泊、水庫主要水面為建設場地的項目將不會再提供過審批,且之前完成的項目也將面臨拆除。這一意味著,業界此前基于大水域面積估算出的水面光伏裝機量將大幅縮減。
也有專業人士認為,國家層面要求的出臺反倒給行業設定了統一的建設標準線,“湖泊周邊、水庫庫汊地區”還存在很多操作空間,各地此前對于涉水光伏項目“一刀切”的情況將有所改善。況且采煤沉陷區等場景也并未被納入禁令范圍,以及一些不涉及行洪安全的“河道、湖泊、水庫”均有推廣水面光伏的可能。
不過話說回來,繼水利方面“三不”要求出來后,水面光伏對水體的污染問題預計也將被納入考量范圍,而對行業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搶跑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