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冒險,而是攜手共戰。”在簽完6000噸的鋼材采購合同后,何義斌(化名)起身與在場的同仁們握手言歡。
這是4月8日“首屆中國長垣起重機產業鏈高峰論壇暨起重機鋼材供需交易會”招標現場的情景。
“這筆訂單雖數目不大,但對我來說很有意義,集體的采購要比過去依靠單打獨斗換來的成本低,我也該換個思路了。”身為河南長垣一家起重機械廠的負責人,何義斌已在長垣這個起重機之鄉發展十多年了,但參加行業內的“抱團采購”還是首次。
抱團不僅給何義斌帶來經營思路的啟發,也吸引了來自河南、河北等地的鋼鐵貿易企業、鋼廠和長垣起重機械行業300多名代表進行直接對接,供需雙方共簽署價值2.3億元的5萬噸鋼材采購意向書。
“這樣做使得鋼企削減售價,降低了我們的生產成本,而組團就是要和上游企業爭奪話語權。”何義斌希望此舉能改變企業的生存現狀。
“國內鋼材價格接連上漲,現在突破了每噸5000元,起重機械行業進入微利運營階段,我們已變成了給鋼材經銷商和鋼廠的打工者。”何義斌滿臉無奈。
“團購族”的辛酸
這段時間,何義斌一直忙著應付各種各樣的催貨請求,車間里的機械生產線也一直在滿負荷生產。
對于紅火的生產現狀,何義斌卻是憂喜參半,“訂單已排到6月,但我們心里沒底,不知鋼價要漲到啥時候。”
自春節以來,鋼材市場價格不斷上漲,一個月內漲幅超過一成。“根據以往經驗,在利潤率下滑周期,鋼材價格每上漲10%,機械行業的利潤率將下降0.64個百分點。”他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
“現在接單只是走量,利潤率很低,只能顧成本,甚至出現小幅虧損。”何義斌表示,這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現在旺盛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應對日益巨大的成本壓力的無奈選擇。
中國遭遇鐵礦石創紀錄的惡性漲價,加大了鋼廠的生產成本,并將成本壓力向下游轉移。而這對鋼材消耗大戶裝備工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鐵礦石漲價帶來的成本負擔越來越成為起重機械行業‘不能承受之重’。”中工聯創國際裝備制造研究中心主任隆學武分析,當前起重機械行業的平均利潤下降了78%,部分企業的利潤甚至下降了90%。”
現有的危機給企業帶來了生存之痛,但中原圣起有限公司總經理苗體魁認為,鋼材價格上漲對機械行業具有雙重影響,鋼價上漲直接擠壓機械行業的利潤率;但同時也伴隨著機械行業下游需求的向好。
“在行業回升階段,鋼價的上漲意味著下游需求的恢復,規模效應帶來行業利潤率提升,因此,鋼價上漲只會在短期內對行業的盈利水平產生一定影響,而不會改變起重機行業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高度景氣的狀態和趨勢。”業內人士表示。
自衛戰信號
保持樂觀心態的苗體魁是此次抱團采購會的發起者,希望長垣起重機械行業能盡快擺脫困境。
“這樣做是想要釋放出一種信號,在鋼價居高不下的實情下,企業要凝聚在一起,用量盈利。”苗體魁和7家采購商以低價團購了5月份的生產用鋼。
據悉,此次鋼材成交均價為4600元/噸,比當地采購價每噸低了50~100元。
在此次團購招標會上,河南新亞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亞實業)成為中標公司,將向長垣縣用鋼企業提供價值2.3億元的5萬噸鋼材。
而對于讓利行為,新亞實業總經理時曉莉解釋說:“貿易商是以接單生產,由于訂貨和出貨有一定的時間差,在價格波動上有一定的風險,而此次團購采取了強強聯合的形式,與它們合作,既有量的積累形成的規模效益,又有抱團后的風險共擔,我們也愿意爭奪更多的市場,這是雙贏。”
“每年長垣起重機制造企業的鋼材用量近200萬噸,但以前,鋼材采購上都是各自為戰,沒法享受到最優惠的價格,這次團購盡管量還比較小,覆蓋面比較窄,但有探索之義,用鋼企業可以與上游企業爭奪議價權。”長垣縣起重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趙清林認為。
目前,長垣縣擁有起重機整機生產企業133家,配件生產企業1200多家。長垣縣生產的中小噸位起重機銷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65%以上。
“基于目前產品的趨同效應,行業間的同質競爭比較激烈,而長垣的企業數目雖多,但行業內的拳頭企業較少,還沒形成一定的規模,而這是和該產業高集聚度的未來發展不相符的。”隆學武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