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世博會中國館工程施工案例

時間:2010-04-20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世博會中國館工結構形式為勁性鋼筋混凝土框筒組合結構,充分吸取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兩者之優點。周邊地區館結構形式為鋼結構,局部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2007年12月18日上午,在浦江南岸的世博園區內,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標志性建筑物——中國館開工建設。由上海建工集團為主的建設者們要想把預想變成現實顯然并非易事,除了時間緊、任務重之外,更多的包括技術、安全、協調等諸多問題也是擺在建設者面前的一道道必須解決的難題。

中國館工程于2007年12月18日開工建設,2008年9月16日開始鋼結構吊裝,2008年11月28日實現四座69.2米的混凝土核心筒結構封頂,2008年12月31日鋼結構提前封頂,2009年9月底竣工。中國館建設總體規劃分為:國家館和地區館以及港澳館三大區塊。規劃區總面積12.1726萬平方米。其中港澳館又分為香港館和澳門館兩分區。本次承建的中國館工程即為國家館和地區館部分,占地面積約6.52公頃。根據建筑平面及空間布置,本工程國家館結構形式為勁性鋼筋混凝土框筒組合結構,充分吸取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兩者之優點。周邊地區館結構形式為鋼結構,局部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為了又好又快的建成世博中國館工程,上海建工集團充分發揮了總承包的優勢,集成了集團內上海四建、機施公司、安裝公司、材料公司、構件公司、裝飾公司等承擔土建施工、鋼結構吊裝和設備安裝調試、建筑構件加工、預拌混凝土泵送、工程裝飾等項目,以技術方案為龍頭,抓住施工關鍵路線,攻堅克難,不斷加快工程建設。正式開工以來,建設者克服了雪災和夏季臺風的影響,發揚拼搏精神,通過勞動競賽,全面激發建設者的熱情。尤其是在中國館的國家館4座24層核心筒的施工中,承擔土建的上海四建最快速度達到了3天施工1層。同時,承擔鋼結構施工的上海機施公司建設者也在1個月中完成了近萬噸鋼結構的吊裝任務,創出了世博園區月完成鋼結構吊裝的新紀錄。

 

 

上海世博園區中國館在施工過程當中遇到不少的技術難題,在上海建工集團的統一領導下,管理人員逐一破解了這一標志性工程的很多技術難題,具體施工難點主要集中在鋼結構的吊裝施工與整個工程的綜合協調上。

鋼結構吊裝施工

鋼結構的難點較多,承擔鋼結構施工的上海機施公司組織了強大的技術力量進行精心策劃與組織,主要解決的難題有:

1. 國家館結構造型特殊新穎,外型呈冠狀,上大下小;組成的桁架結構龐大、鋼結構制作與運輸難度較大。由于施工現場條件限制,鋼結構高空焊接的質量和安全很難保證,所以桁架盡量在鋼結構工廠制作到運輸車輛能夠運輸的尺寸,到施工現場臨時卸車到塔吊能夠吊裝的范圍內,由吊車將大噸位的鋼結構吊裝到位后,高空焊接量較小,且方便采用臨時支撐等固定措施,這樣可以盡量減少高空焊接工作量。

對于上大下小的冠狀結構,從33米處開始安裝鋼結構,實際上往上有6層鋼結構,安裝順序為:先安裝斜撐,臨時固定后安裝水平桁架,再安裝環梁,然后是聯系梁等結構;完成一層鋼結構之后,形成了穩定的結構體之后再順序往上部安裝。

2. 整個中國館工程上部結構主要采用鋼結構作為構造主體,鋼結構總噸位約2.1萬噸,其中國家館鋼結構屋蓋高達30米,兩側懸挑結構超出主體結構達33米,施工中的結構穩定、安全防護和測量控制的難度高,高空焊接的技術要求與安全措施要求非常高。

由于鋼結構的體量非常大,且懸挑結構穩定性差,我們在施工過程中采用了大量臨時支撐和腳手架、安全網、操作平臺等。只要鋼結構安裝到的位置,這些基本措施全部及時跟蹤安裝到位。同時,為了防止高空作業人員發生高處墜落,還采用了安全帶、生命繩、防墜器、登高休息平臺等技術措施,整個工程的這些安全措施和臨時支撐費用達500萬元。

 

 

3. 根據施工進度安排,地區館的上部鋼結構施工必須等到首層樓板全部安裝完畢后施工,樓板所能承受的載荷有限,其施工設備的選擇與施工工藝的制定非常困難。

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在制定技術方案時盡量采用了800噸?米左右的行走式塔吊,在地區館的首層樓板達到強度后,樓板下部節點處采用∮609鋼支撐進行垂直方向加固,在樓板上靠近大梁與柱頭的位置鋪設了重型鋼軌道,每條軌道上在東、西方向安裝兩臺行走式塔吊,一共安裝了4臺大型行走式塔吊,在地區館的安裝范圍內來回開行吊裝鋼結構,對每臺設備在軌道上的開行區域進行了行走限位與加強現場的指揮與監控,防止塔吊發生碰撞。通過如此優化的技術方案,最終解決了面積巨大的地區館鋼結構在已經完成的樓面上安裝的難題。

此外,上海建工負責建設的另一個重要項目世博中心也碰到和解決了諸多施工難題。世博中心長216米、寬198米,鋼結構總量25000噸,鋼構件18000多件,建設中攻克了地腳螺栓埋設定位、160噸重的54米大跨度桁架單榀提升、BRB消能支撐安裝等難題。

在受外部條件影響晚開吊兩個月的情況下,還比計劃提前1個月,于2008年10月30日實現主體鋼結構封頂,并成為上海市文明工地和市綜合管理觀摩工程。在高70米、屋頂邊長138米的國家館鋼結構施工中,攻克了上大下小,懸挑33米又不能用臨時支撐的巨型鋼框架安裝,大型管桁架的多接點、多角度對位精度控制,巨型斜支撐的三維方向安裝精度測量控制等一系列難題。

 

 

綜合協調難度大

由于工期非常緊張,現場立體交叉施工多,土建與鋼結構、內裝修搭接,施工安全隱患多,總體組織協調難度極大:

1. 針對現場總體組織協調的難題,上海建工集團充分發揮了大型國營建筑集團總承包的優勢,派出強有力的總承包管理隊伍,在短時間內集成了集團內各子公司如上海四建、機施公司、安裝公司、材料公司、構件公司、裝飾公司等單位的精兵強將,抓緊進行項目的前期策劃和各專業的銜接安排,做到了設備材料資源不重復浪費,人員進場時間安排恰到好處,白班與夜班交叉,既不等工,也不脫期。在關鍵節點上,集團總裁親自帶著參建公司總經理到現場,與各自的項目經理和項目工程師一起周密安排,最終實現了密集交叉施工配合默契,確保了工程的進度按期完成。

2. 現場施工場地極其狹小,已經運行的地鐵M8線穿越施工區域,施工的制約因素較多;對于現場的狹小空間,項目部通過不斷優化現場設備的布置和車輛進出計劃、大型構件的臨時堆放場地等來盡量減少矛盾,同時加強對地面沉降的監控,局部地基處理或設置路基箱、鋼板等措施來減輕單位面積載荷,盡量減少對M8線地鐵的影響,實際施工監測得知,對地鐵的影響在設計規范的允許值之內。

3. 施工最高峰時有多達20臺大型塔吊與履帶吊、汽車吊在現場密集交叉作業,設備安全風險很大。

針對如此多的大型塔吊、履帶吊、汽車吊等設備在如此狹小場地同時進行立體交叉施工,設備安全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上海機施公司設備管理與技術人員采取了多項預防和管理措施,具體有:①由于起重指揮和司機來自全國各地,現統一采用普通話,統一用對講機并統一指揮手勢,起重指揮相對固定;②由各項目體組織塔吊司機、起重指揮、項目機管員掌握設備提供方的起重性能表和施工組織設計所要求的工況,安全技術交底后全部簽字確認;③吊索具的安全管理由項目技術負責人把關,平時由材料員、安全員加強日常檢查與維護;④對群塔作業的項目,除了施工組織設計中在塔身高度、回轉半徑方面錯開不碰來進行預防以外,還采取了規定每臺塔吊的起吊范圍、加裝蜂鳴器、停機后大臂仰角增加、起重小車回收進小半徑等防撞措施;⑤在應對臺風或強對流天氣方面,項目體采取密切注意天氣預報,提前采取停機、統一大臂方向、部分塔吊吊鉤拋錨等應急措施。

通過以上措施,中國館在整個施工的過程中,未發生一起因機械設備而引起的設備損壞或人身傷害事故。

 

 

設計新穎  環保節能

中國館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為構思主題,設計理念是“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表達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建筑的紅色具有中國傳統意韻。該館由華南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安地建筑設計顧問公司共同設計,最初的“東方之冠”構思出自華南理工大學。

據上海世博集團董事長戴柳介紹,在中國館區域,國家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征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的平臺基座的形態映襯國家館。國家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區、造型主從配合,空間以南北向主軸統領,形成壯觀的城市空間序列,是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筑群體。

世博會期間,國家館將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下,展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地區館則將為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提供600平方米的展覽場所,展示中國多民族的不同風采和全國各地的城市建設成就。

此次中國館傳達的環保理念尤其引人注目,館內設施的設計尊崇環保和節能原則。比起國家規范,中國館將進一步節能近10%。層層出挑的冠形設計,使得中國國家館上層對下層自然遮陽,層與層之間的透明連接又讓光線順利進入館內,從而節約了照明能源。地區館表皮設計了氣候緩沖帶,屋頂廣場的生態農業景觀等技術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外廊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動式節能技術為地區館提供冬季保溫和夏季撥風。

建筑表皮技術采用新型板材和利用太陽能的合成材料。景觀設計層面,加入了循環自潔要素。在地區館南側大臺階水景觀和南面的園林設計中,引入了小規模人工濕地技術,充分利用濕地的自潔能力。外墻材料為無放射、無污染的綠色產品;館頂上的觀景臺將引進先進的太陽能薄膜,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儲存起來,為外部照明提供能量;衛生間和車輛的沖洗等則利用了先進的雨水收集系統,所有管線甚至地鐵通風口也都被巧妙地隱藏在建筑體內;另外,地鐵8號線站點會為人們提供了直接進入展館的便利,而其他各種服務設施的功能更將以最大限度的方式進行延伸。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