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日本制鐵公司等日本大型鋼鐵企業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等鐵礦石價格談判的結束,其他礦產商也基本按已達成的協議定價,其他國家的鋼鐵公司也基本和最先達成協議的鋼鐵公司一樣接受同樣的價格。這意味著中國與淡水河谷等公司的鐵礦石談判已基本沒有什么余地可言,可能最后只能無奈接受日本大型鋼鐵公司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達成的鐵礦石價格。
鐵礦石漲價92%將對日本鋼鐵業和日本經濟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這個局面顯然是日方不愿意看到的。究其原因,三方面的問題導致了日本鋼鐵公司在價格談判中的被動狀況。
鐵礦石資源的壟斷化是根本原因。統計數據表明,在世界鐵礦石的出口額中,巴西淡水河谷占29%,力拓占22%,必和必拓占16%,三家公司合起來總共占67%的份額,總出口量為121971萬噸。日本使用的鐵礦石全部依賴進口,其中從上述三家公司進口量占總進口量的90%。
現貨交易旺盛導致長協機制崩盤。2009年度,日本鋼鐵公司從海外鐵礦石生產商進口的鐵礦石年度定價為55美元/噸。然而由于需求旺盛,到了2010年2月下旬面向中國的小批量鐵礦石市場價格達到130美元,進入3月談判正式開始之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立即拋出每噸100多美元的定價,過去的按年簽約的長協機制也改為三個月的方案,目的是反映市場價格的變動。
礦產商提價直指中國市場。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鐵礦石現貨需求猛增,2009年中國的粗鋼生產為5.7億噸,比上一年增長13%,占全世界粗鋼生產的46.5%。2010年中國的鋼鐵需求還有可能擴大,對三大鐵礦石生產商來說,中國是他們最大的市場。
雖然日本和韓國的鋼鐵企業已經接受了鋼鐵價格的大幅上漲,結束了今年的鐵礦石價格談判,但是中國的鋼鐵企業卻仍在堅持自己的原則與立場,尚未做出讓步,失去了“首發權”導致中國廠商的談判空間急劇縮小,面臨的價格前景不容樂觀,但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對鐵礦石的剛性需求。
目前看來,在日韓企業已經先低頭和三大礦商依然強硬的局勢下,中國手中可打的牌已經十分有限,唯一能夠利用的就是作為全球最大鋼鐵需求國的地位,通過暫停進口的方式向礦山施壓。不過此舉并非長遠之計,中國對于進口鐵礦石的依賴是實實在在的,在短期內無法扭轉這種受制于人的局勢。根據寶鋼研究院情報中心的統計,中國鋼鐵行業的對外依存度已經從2002年的44%提高到2009年的69%。在國內需求持續旺盛的情況下,用需求的壟斷來對抗供給的壟斷很難取得成功,鋼鐵企業也只能硬撐一時,最后還是要妥協。要打破這種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多種方式提高鐵礦石的自給率,加大海外投資和對國內鐵礦資源的開發,減少對三大礦商的依賴程度,實現供求雙方力量的基本平衡。不過至少在今年看來,中國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上翻盤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