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材下鄉”正式寫入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后,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會長孟國強成了媒體爭相采訪的對象。
此前,為了推動“建材下鄉”政策的出臺,他所在的協會做了大量工作。據他回憶,早在去年3月份,他就呼吁,“家電下鄉”、“汽車下鄉”會很好地拉動國家的經濟,能不能把“建材下鄉”也作為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政策推出來。
無獨有偶,記者留意到,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市長陳云賢就提交了“關于擴大工業產品‘下鄉’范圍的建議”,建議擴大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業產品下鄉范圍,將陶瓷、涂料為代表的建材產品以及家具、紡織服裝等納入其中。
據悉,在政策出臺前兩個月,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還對全國的農民建房、改造舊房的情況專門做了調查。
政策出臺始末
“去年2月份,很多企業仍在面臨金融危機的挑戰,建材流通協會作為一個行業組織,也在組織研究建材企業怎么樹立信心、渡過難關。當時我們召開了很多企業座談會,在座談會上很多企業提出,要渡過難關能不能把建材下鄉也作為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手段。”孟國強說。
他透露,根據企業提出的建議,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此后做了一些調查研究,給國務院有關部門也提出了這方面的建議。
7月份,2009中國建材商大會召開,在由建材業界的生產商、流通商等參與的這次大會上,很多代表一再呼吁把“建材下鄉”作為政策性的文件出臺。
據悉,當時商務部產業促進中心的領導也在場,各方促成了建材下鄉政策研討會9月份在重慶的召開。
而在9月份的這個研討會上,出席的代表已不再是一般地談及“建材下鄉”的概念,而是圍繞著建材下鄉的方式、補貼的品種、補貼的方案做了一系列的討論。
“根據會議的情況,我們從重慶回來以后,就向商務部、工信部正式寫了關于推進‘建材下鄉’的建議報告。”孟國強稱,“當時這個報告引起了國家有關部委的重視,大概是11~12月期間,有關部門就不斷地找我們協會了解情況,希望我們再做一些調查。”
據悉,根據這些部委的要求,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調查了8個省市的14個自然村,共6300多農戶。調查發現,在沒有政策補貼的情況下,這些村在2010年就有580戶農民有建新房的要求。
“580戶農民占我們所調查的6300農戶當中的9%,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全國大概有2.2億戶農民,如果按照這個推算,全國將近有2000萬農戶有蓋新房的意向。即使這2000萬農戶當中只有5%的農戶蓋了新房,對我們的經濟拉動作用也大概有1000億元。”孟國強表示。
此后,就不斷有“建材下鄉”將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的預測性報道見諸報端,直到1月31日指導“三農”工作的第7個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發布,證實了這些報道。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第十六條提出,“抓住當前農村建房快速增長和建筑材料供給充裕的時機,把支持農民建房作為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建材下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多種形式支持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
行業反應迅速
盡管如何確定“建材下鄉”目錄產品的標準以及補貼方式,目前尚無具體規定,但由中國建材工業規劃院擬定的《擴大建材下鄉政策及實施建議》中,涉及到的補貼范圍包括水泥、玻璃、陶瓷、石膏板、塑鋼、門窗五大類,并建議效仿農機下鄉、家電下鄉的做法,采取財政資金按比例直接補貼農戶,對補貼比例標準也有明確,根據不同的建房性質,補貼比例為13%到20%。
目前,“建材下鄉”可能涉及的行業已經作出積極響應。
中國水泥行業協會會長雷前治表示,水泥行業已經就“建材下鄉”做了很長時間的調研,正在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
陶瓷工業協會也在第一時間開會商討如何制定、細化“建材下鄉”的執行和實施規則。
而暫時還未被列入“建材下鄉”范圍的地板、櫥柜、家具、照明等行業也反響積極,認為農村住房的建設也可帶動這些行業的發展。
然而在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由于建材價格高漲、建房人工費升高等因素,目前在我國農村也悄然出現了“房奴”一族。
因此,有基層干部和群眾希望,“建材下鄉”政策能真正惠及農民。
實施困難重重
然而,與建材行業和廣大農民的熱情相比,“建材下鄉”實施的難度恐將使細則遲遲難以出臺。近日就有國家相關部門及建材行業權威人士透露,“建材下鄉”政策的細則出臺短期恐怕沒有時間表。
他分析了幾方面的原因:具體執行難度大,品種和補貼范圍不好界定,是直接補貼給農民,還是補貼給開發商或建材生產企業,在城鄉接合部和偏遠農村有不同的情況,地區間也有很大的差異,需區別對待;“建材下鄉”有利于擴大農村消費,但也要考慮上一輪刺激政策后中央財政的支持能力;目前經濟已經好轉,物價開始走高,政策出臺也要等待更有利的時機。
此外,農村的消費水平是否能達到預期,也存在疑問。截至2009年12月15日,家電下鄉累計銷售產品3430萬件,銷售金額583億元,與去年初預測的拉動1500億元消費的目標還存在很大差距。
對此,專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農民的消費能力并不如國家想象的那樣高,農民還是“很差錢”。而相比家電,農民購買建材所需資金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