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歲,是許多人選擇退休回家享受天倫之樂的年齡,他卻堅定地踏上了一條艱辛的創業之路;76歲,當他親手把企業送到世界港口機械行業“頭把交椅”上的時候,曾經為此嘔心瀝血的他卻選擇了急流勇退。
他,就是我國現代集裝箱港口裝備制造業領頭人、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總裁、高級工程師管彤賢,2009年度的上海科技功臣。
戴著一幅黑框眼鏡的管彤賢,看上去更像一位大學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從頭到談到的都是振華,而沒有一句談及自己的功績。
振華是管彤賢的驕傲,更是我國港口機械行業的驕傲。1992年,時任中港總公司船機處處長的管彤賢主動請纓,擔任上海港機廠與香港一家公司合資的“振華港機”負責人,公司注冊資本100萬美元。
在上海浦東三間簡陋的辦公室,管彤賢帶領十多名員工開始白手起家。當時,我國港口機械水平和實力在世界上排名倒數,只能依靠外國港口起重機。但管彤賢很清楚,港口機械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力密集的產業,中國有競爭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外貿交易的數量和頻率都在加大,世界市場對港口機械的需求潛力很大。“我們趕上了需要大機械的時候,看準這個機遇,就要趕緊擠出去。”他說。
自從起重機發明以來,一次都只能吊起一個集裝箱,吊裝效率有限,管彤賢和他的同事們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經過日夜攻關、細心鉆研,科研人員終于制造出雙40英尺箱起重機,一次可承擔80噸的重量, 既可雙箱操作,也可單箱獨用。此技術一出,業內震驚,被稱為“21世紀起重機更新換代產品”。振華港機以驕傲的姿態進入到世界74個國家的港口,就連一直以港機為驕傲的德國,也不得不引進振華產品。
2000年,當運載振華港機的船駛過德國易北河上拱高僅40米左右的橋時,高達70幾米的起重機“突然‘變矮’了,順利通過。兩岸居民看后,熱烈鼓掌。當時,船長給管彤賢打來電話說:“我深深地感覺到做一個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科技創新,是管彤賢賦予振華不斷攀登的動力源泉。振華首創的全自動化雙小車集裝箱起重機,是目前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自動化程度最好的產品;獨創的應用超級電容的輪胎式集裝箱起重機,達到降耗30%、降噪、消除黑煙的環保效果;首創的高效環保智能型立體集裝箱碼頭裝卸系統,取消傳統碼頭用內燃機驅動的平面水平運輸,將碼頭裝卸完全置于軌道上用電驅動來實現,被稱為集裝箱裝卸史的一場革命。
在管彤賢的帶領下,振華還成功開拓海上重工市場,成功研制亞洲最大4000噸全回轉浮吊、世界最大7500噸全回轉浮吊。“振華港機”也成功轉型為“振華重工”,并創建了世界知名品牌“ZPMC”,提高了我國機械制造業的國際地位和聲譽,帶動了我國機電等相關配套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管彤賢常說:“創新是種冒險,重要的是寬容錯誤和過失。”嚴兵是管彤賢一手帶起來的技術人才,他回憶說:“有一次,我們在設計一個新的機械產品的時候,全部組裝好了,才發現一個軸承的規格不對,但如果拆下重新組裝,不僅浪費人才財力,還要承擔推遲交貨的違約風險。管總當時得知后,只有一句命令:全換掉!”
千方百計為科技創新人才創造成長的沃土,目前已成為振華的企業文化。管彤賢說:“引進人才可以松,不苛求學歷和年齡,但進入振華的人,都要成為人才。”振華設立了內部的英語和計算機考試,通過考試的員工根據考試級別可按月獲得津貼,企業還經常為職工提供到國外學習深造的機會。
良好的工作氛圍,使振華的許多人才脫穎而出,挑起了企業發展的大梁。76歲的管彤賢,今年選擇了退休。他說:“18歲,是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時候,也是一個企業的成年。振華需要年輕人的帶領不斷前進,這是我送給振華最好的成年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