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現在說成是世界汽車的戰國時期,恐怕一點都不過分!這是因為,汽車無論是從國際間的技術融合、還是到競爭的昏天黑地,都是以往難以見到的。最明顯的,就是各國貿易壁壘加劇、技術與技術需求問題越來越突出!甚至也曾出現因其他事件爆發的針對汽車爭端問題等等。這一切,都使得原本按部就班發展的國際汽車業變得撲朔迷離。好在,中國汽車正處在一個巨大的上升氣場之中,憑借著這個整體的好趨勢,自然而然的給中國汽車增添了不什么都珍貴的信心!再加上國際汽車越來越頻繁的爭斗,這樣的整體化此消彼長,中國汽車無論是從哪個方面講,都有可能從制造大國很快的成就為制造強國的。
涉及到國際汽車間的爭斗問題,既有爭奪市場的問題、又有政治等因素參雜其中的問題,都很可能會造成當事者兩敗俱傷的趨勢,就拿這一次“豐田”在美國的事件來說,如果要不是如本首相鳩山在美軍駐防問題上,采取了較為不同于理解政府的立場的話,恐怕,美國也下不了要至豐田于死地的決心。同樣的問題,在歐洲車型上也會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因為,在爭奪市場的概念上,那些以出口為主的世界跨國車企,都會或多或少的在北美或歐洲主要市場上進行爭奪,雖然歐洲的貿易保護,在汽車環節尚沒有像美國那樣露骨,但他們在貿易保護上的備戰也一刻也沒有停歇過。何時拿其他國家的產品開刀,也是可以想見的,這恐怕僅僅是時間問題而已。
這樣,就自然而然的凸顯了兩個主要問題,一方面是美日汽車摩擦,不能短時間內停歇,必然會有一些列連鎖反應,將會成什么樣的國際格局也必然會越來越發雜;另一方面國內面對這樣的機會該怎樣去做,都是考驗國內汽車在變化中求生存的大問題。
美日汽車摩擦的連鎖反應對中國有利
在美國就“豐田”問題緊抓不放的時候,美國的汽車企業便趁機尋找到一連串的翻身機會。幾大企業進來的增長速度,都是以兩位數提升……。可想而知,這樣的目的絕對露骨的做法,必然要引起未來的一系列反制問題。而如果美國制裁豐田玩的興起的話,難以想象,下一個可能會使韓國或者是歐洲汽車,這樣就很可能造成一對二、對三的局面出現,由此而產生的現象,雖然不好預見其發展的方向、但其結果卻是美國人為了自己的汽車產業,就會努力排斥外來的汽車勢力……。
在這樣一個局勢面前,國內汽車的發展,有利局勢顯而易見。而如何利用好屬于自身的天時、地利、人和尋求強大是一方面;合理的利用好外方企業間的市場爭斗,使自身迅速強大又是另一方面。這樣的機會如能夠有機的把握住,就很可能使國內汽車制造,在短時間內上幾個臺階。例如,在美日汽車摩擦問題上,怎樣進一步要求日系車在中國的技術更大的放開問題、要求其對中國消費者的平等對待問題等等,都是國內市場可以在這個時期能夠積極把握住的。而一旦不能夠抓住這樣一個轉瞬即逝的時機,等到別人的摩擦穩定下來,我們的機會就會自然變小。所以,國際汽車爭斗的越厲害。對一直保持著穩定的中國汽車局面就會越有利。
維護好消費者的利益是汽車強國的前提條件
在美日汽車摩擦之中,用消費者來說事,恐怕是最為具有說服力的因素。美國國會能夠找出種種消費者受害的理由與事實來打擊“豐田”,就已經說明,消費者在汽車市場上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而“豐田”在回復美國的技術質疑過程中,又大打對消費者恩惠牌,像許多地區召回時給予替代車補助等等,也都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來進行最大程度的補救。所以,消費者在市場中的核心作用,必將是決定市場變化的重要標準。
國內在這個時期,要進行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型,重視消費者的利益甚至比技術更重要。因為,一方面消費者是試驗汽車技術的主體,這個主題的消費意識提升如何,就會更好的促使企業在制造中的進步;另一方面,通過國際汽車的摩擦問題,既然大家都會拿具體的消費實際說事,可想而知消費者的重要性有多大。所以,從呵護消費者的各方面消費入手,來打造汽車的市場環境,也就成了打造汽車強國的前提條件了。
在現在這個時代,特別是國際上談金融危機色變的時候,唯獨中國汽車市場風景這邊獨好。客觀的講,中國汽車市場,與所有的汽車市場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它既有著巨大的內需保障、有同事凝聚著全世界的制造技術,這樣一來,消費主導市場的力量就會更加的突出。如果,能很好的從消費者角度進行制造技術要求、檢驗以及轉變的話,大國向強國的轉變、或許只是一張窗戶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