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在中國的GDP增長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制造業在經歷了多年的摸索之后,信息化需求及應用開始真正成熟起來。在世界經濟當中盡管第三產業在不斷發展,但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制造業還是經濟發展當中的重要部分,而且還發揮著主要的領跑作用。
制造業四大變化
1 “全球制造中心、世界工廠”的角色面臨轉型
“全球制造中心、世界工廠”的角色面臨轉型,中國制造企業的有效出路是實行產業升級,重點是優勝劣汰。中國制造行業的地位正在逐步被高成本、低價位策略所侵蝕。應對這一變化,中國制造企業有兩條出路:一是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轉移;二是實行產業升級,提升產品的質量、檔次、技術含量以及自有品牌,進而提高產品的價格,提高“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樹立品牌和自主創新技術積累雖然需要長期努力,但卻是解決中國制造業中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的“全球制造中心”地位被改變的根本解決方法。
2 “節能減排”已成為高耗能行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節能減排”是高耗能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直接動因,而節約能源、降低成本、扶持高資源利用率高生產力企業做大做強、優化行業資源配置是“節能減排”政策導向的源動力。
3 國家著力振興裝備制造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裝備制造業、化工行業落后產能過剩,國家著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化工業的發展。國家出臺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及相關措施,優化了產業結構,控制了產能過剩,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由此開始。在上述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下,典型影響行業是行業企業,這其中包括眾多電子機械、化工機械、服裝食品機械行業等。
4 加工出口產品質量遭遇質疑
加工出口產品質量遭遇質疑,表象是質量管理問題個案數量激增,而根本是要求企業運用有效手段提升經營管理能力。企業通常缺乏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缺乏完備的質量預控機制。但是競爭加劇不代表可以忽視深化管理,反而要求企業必須進一步采取有效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否則國外客戶的“信任危機”將直接導致企業經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