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鋼鐵行業是云山霧罩,一方面是行業供大于求,整體大幅虧損;另一方面國內中小鋼鐵不顧生存危機,紛紛盲目和礦商急于簽署長協合同。如此,矛盾突出,市場紊亂,前景堪憂。
此前,力拓與新日鐵首先達成長協“首發價”,中鋼協即明確聲明其與中鋼鋼鐵實際需求情況不相符,會造成中國鋼企的大面積虧損,不予跟進。近日,有媒體報道,已經有35家中小鋼企和巴西淡水河谷達成長協礦協議,這35家鋼企和淡水河谷達成的進貨量大約為5000萬噸。然而去年全年,淡水河谷出口到中國的鐵礦石也不過是8500萬噸左右。中小鋼企為何這么迫切的違背市場需求,狂妄不切實際的進口鐵礦石?
業內人士指出,之前要與淡水河谷簽約的前提條件都是交納高昂“入門費”———按照2008年的長協礦價格從淡水河谷買一船鐵礦石,但是隨后淡水河谷放松了條件,連“入門費”也免了,只要企業有一定實力,通過考察即可納入其長協框架之中。這對于一些中小鋼企是經不起了誘惑。再就是,受以往的教訓,現貨市場的不穩定風險太大,更加激發了中小鋼企急功近利的心理。
某鋼企一高層還表示,往年長協礦都是低于現貨礦,大鋼企從中都有豐厚獲利,而小鋼企卻從未從中分一杯羹,今年的勢更是不樂觀,所以爭搶先機是必要的。“去年鐵礦石現貨價最貴漲到了1590元,比同品位的長協礦價格要高出四、五百元/噸。那時候有長協資質的大企業,并沒有拿出礦石來支持我們發展,反而將低價購進的長協礦高價賣給我們。”
根據海關統計,今年1-4月,我國共進口鐵礦石1.87億噸,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秘書長單尚華告日前表示,我國鋼鐵行業每月所需進口鐵礦石量只有3000萬噸。鐵礦石的大量進口,造成了一種假象---中國的鋼鐵行業正在回暖,中國的鐵礦石市場不減反增。在這些假象背后,是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量的大幅減少———從鋼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1-4月我國累計出口鋼材只有655萬噸,同比下降59.5%。中國鋼鐵業的供大于求和市場中的鐵礦石大量進口已形成了極為突出的矛盾。
這些市場中的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鋼鐵業正浸身在一片陰雨愁云之中,中小鋼企的盲目跟風,各為其利,偌大的市場聲音微弱,種種因素變數疊加,行業正處于舉步為艱的嚴重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