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比亞迪,智駕平權的推動者,還是攪局者?

時間:2025-02-18

來源:智車科技

導語:近日,比亞迪的“智駕平權”在汽車賽道激起千層浪。誰將倒在技術普惠的槍口下?比亞迪的平權鐵拳正砸碎誰的飯碗?

  曾幾何時,王傳福一句“自動駕駛不安全,都是騙人的”,讓行業為之一震。在當時,自動駕駛技術雖發展迅猛,但技術瓶頸明顯,事故頻發讓人們對其安全性存疑。復雜路況的應對、極端場景的處理,都讓自動駕駛技術顯得力不從心,王傳福的觀點也反映了對技術不成熟的擔憂。

  然而,時過境遷,比亞迪宣布所有10萬元以上車都標配高階自動駕駛,這背后有著深刻的考量。

  從技術層面看,如今自動駕駛技術在算法、傳感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端到端大模型的應用,讓車輛能更精準地識別和決策,大大提升了安全性。市場需求也在推動這一轉變,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期待不斷攀升,智駕功能已成為購車的重要考量因素。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比亞迪必須順應潮流,以智駕為新賣點,提升產品競爭力。

  比亞迪智能化戰略發布會推出的“天神之眼”智駕系統,堪稱行業震撼彈。該系統包含三個版本,三激光版用于仰望品牌,盡顯高端;激光版覆蓋騰勢及部分比亞迪品牌,提升品質;三目版則主要搭載于比亞迪品牌,實現普及。這種多版本配置,滿足了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從高端到大眾,全面布局智駕市場。

  對于汽車行業而言,比亞迪的舉措猶如鯰魚入水,激發了市場活力。以往智駕多為高端車型專屬,如今比亞迪將其普及到10萬元以上車型,打破了市場格局,迫使其他車企重新審視智駕戰略,加大研發和投入,加速智駕技術的普及與升級。

  造車新勢力一直以智駕為核心競爭力,比亞迪的入局讓競爭更加激烈,它們必須不斷創新,提升智駕水平,才能保住市場份額。智駕供應商也將受到影響,比亞迪的大規模需求,會促使供應商優化成本、提升性能,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而對于智駕從業人員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更多的研發項目和就業機會將涌現,但也對個人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汽車行業:價格戰升級與技術普及加速

  1. 智駕門檻下探至10萬元級市場

  比亞迪通過天神之眼技術矩陣(DiPilot 100/300/600),將高速NOA、代客泊車等高階功能覆蓋至7萬級的海鷗等車型,首次實現“高端技術下沉”。這一策略打破了此前智駕功能僅在高價位車型普及的格局,迫使其他車企加速跟進。例如,吉利、長安等已計劃在15萬級車型中部署城市NOA功能。

  數據對比:比亞迪2025年銷量目標500萬輛中,60%以上將搭載高速NOA,推動智駕滲透率從2024年的8.7%提升至20%。

  2. 重塑市場競爭邏輯

  比亞迪“加配不加價”策略將智駕從溢價賣點轉化為標配,類似安全帶、氣囊的必需品屬性。此舉擠壓了依賴智駕溢價的新勢力(如蔚來、小鵬)和傳統豪華品牌的市場空間,迫使全行業進入“技術普惠”競爭階段。

  3. 加速行業淘汰賽

  王傳福提出“未來2-3年無智駕車將成少數派”,結合比亞迪規模化優勢(年銷量427萬輛、全球最大車云數據庫),未能在2025年實現智駕量產的二線車企可能面臨出局風險。

  智駕行業:供應鏈重構與技術路線博弈

  1. 供應商格局洗牌

  芯片與算法:比亞迪采用“自研+外供”雙軌模式,地平線、英偉達、華為成為核心供應商。地平線因適配中低價位車型需求(如征程5芯片),或成最大受益方。

  傳感器與域控:激光雷達成本下探至2000元(速騰聚創為主供),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自供比例提升,德賽西威等域控供應商面臨比亞迪電子自研競爭。

  2. 技術路線分化

  端到端架構普及:比亞迪DiPilot 100采用純視覺方案,推動端到端技術在中低端市場落地。而高端車型(如仰望U8)仍依賴激光雷達融合方案,形成“技術分層”市場。

  數據驅動迭代:比亞迪依托440萬輛L2+車型數據積累,通過聯邦學習加速算法優化,可能縮短與華為、特斯拉的技術差距。

  3. 生態合作深化

  比亞迪與華為(方程豹車型)、Momenta(合資公司)、DeepSeek(大模型蒸餾)等合作,標志車企從封閉自研轉向開放生態共建。例如,DeepSeek R1模型助力吉利提升AI交互與場景泛化能力,預示“車企+AI公司”聯盟將成為新趨勢。

  造車新勢力:生存空間擠壓與差異化突圍

  1. 價格帶承壓

  新勢力主力車型(如小鵬G6、理想L7)集中在20-40萬元區間,比亞迪將城市NOA下放至15萬級車型,直接沖擊其市場份額。若無法在體驗或成本上形成代差,新勢力可能被迫降價或收縮產品線。

  2. 技術護城河削弱

  新勢力曾以全棧自研和快速迭代為優勢,但比亞迪通過萬人研發團隊(5000+智駕工程師)和千億投入,在算法、算力、數據量上迅速補齊短板。例如,天神之眼系統已實現“全國無圖CNOA”,與小鵬XNGP、華為ADS正面競爭。

  3. 差異化路徑探索

  部分新勢力轉向細分市場:

  用戶體驗升級:理想強化“移動空間”概念,蔚來布局換電+智駕融合;

  生態整合:小米依托AIoT生態構建車家互聯場景。

  圍智駕從業人員:機遇與挑戰并存

  1. 人才需求爆發

  比亞迪智駕團隊一年內從數百人擴至5000+,并引入沃爾沃、地平線等企業高管,帶動行業薪酬上漲。例如,算法工程師年薪普遍達60-80萬元,高級別人才跳槽薪資翻倍。

  2. 技術路線轉型壓力

  端到端架構普及要求從業者從傳統模塊化開發轉向大模型訓練與優化,掌握因果推理、聯邦學習等新技能。比亞迪與DeepSeek的合作案例顯示,AI與大模型能力將成為核心競爭力。

  3. 職業流動性增強

  英偉達、高通等芯片巨頭加速布局智駕方案,吸引小鵬、百度等企業人才流入。同時,傳統車企(如吉利、奇瑞)加大智駕投入,形成“新勢力→傳統車企→科技公司”的人才循環。

  行業長期趨勢:標準化與生態化

  1. 技術標準化加速

  比亞迪推動智駕功能成為標配,可能催生行業統一評測基準(如MLPerf自動駕駛版)和安全標準(ISO 26262擴展至概率安全)。

  2. 車路云協同落地

  比亞迪V2X聯邦學習框架已在蘇州高鐵新城驗證,路側設備分擔40%算力需求。未來“單車智能→群體智能”的轉型將依賴車企、政府、科技公司協同。

  3. 商業模式創新

  “算法責任險”“數據銀行”等新形態出現,保險公司根據模型透明度動態定價,車企通過數據交易攤薄成本,形成可持續商業閉環。

  結語

  比亞迪此次發布會不僅是技術宣言,更是行業洗牌的催化劑:

  對車企:智駕從“加分項”變為“入場券”,技術普惠倒逼全行業升級;

  對供應商:需在成本控制與技術創新間平衡,頭部企業(地平線、華為)受益,尾部玩家面臨淘汰;

  對從業者:技術迭代加速要求終身學習,同時跨界合作與生態整合能力成為職業發展關鍵。

  正如王傳福所言,“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比亞迪以規模優勢點燃戰火,而真正的勝負將在未來2-3年見分曉。

  比亞迪掀起的智駕平權,打破了"智能駕駛=高端溢價"的固有認知,但也帶來了產業重構的陣痛。當電動化革命進入下半場,比亞迪正用最擅長的"成本重構+技術下沉"策略,在智能駕駛領域復刻其新能源時代的成功路徑。卷完硬件卷智駕,比亞迪按下行業洗牌快進鍵,2025年淘汰賽誰出局?"

  當然,從行業技術來看,比亞迪要攀登智駕頂峰,還需與時間賽跑。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