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發展體系未建立,風電設備制造艱難起步

時間:2006-08-23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發展體系未建立,風電設備制造艱難起步

中國風電設備市場3/4被外商把持   我國的風電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6~1990年,是我國風電項目的探索和示范階段,其特點是項目規模小、單機容量小;第二階段是1991~1995年,為示范項目取得成效并逐步推廣階段;第三階段是1996年后,為擴大建設規模階段。   截至2005年底,我國除臺灣省外建成風電場62個,安裝風電機組1864臺,總裝機容量為126.6萬千瓦,排在世界第8位、亞洲第2位。   與此同時,我國風電場建設和運行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初始投資從1994年的約12000元/千瓦降低到目前的約9000元/千瓦,風電的上網電價也從超過1.0元/千瓦時降低到約0.6元/千瓦時。   截至2005年底,國內風電設備制造商在國內累計裝機容量為286840千瓦,僅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22.7%;國外風電設備制造商累計裝機容量為979070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77.3%,我國風電設備市場份額的3/4被國外設備廠商占據著。   世界風電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   據估計,全球潛在風力發電能力超過70萬億千瓦,比地球上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總量還要大10倍。根據全球風能委員會的報告,2005年全世界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1769兆瓦,同比增長43%;裝機總容量為59322兆瓦,同比增長25%。2005年,世界風電裝機容量前6位的國家,依次為德國18428兆瓦、西班牙10027兆瓦、美國9149兆瓦、印度4430兆瓦、丹麥3122兆瓦和意大利1717兆瓦。其他一些國家,包括英國、荷蘭、中國、日本和葡萄牙等國的風電裝機容量也都達到了1000兆瓦。   根據最新的規劃和預測,到2020年全世界風能裝機容量將達到12.31億千瓦,這一水平是2005年的21倍,年平均增速高達20%,屆時風電將占世界電力供應的12%。目前,歐盟的風電投資成本已下降,可以與常規發電相競爭,并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到2020年,歐盟風電的成本有望再降低40%,將低于常規發電成本。   目前,世界風電設備呈現大型化、變速運行、變漿距及無齒輪箱等發展趨勢(詳見相關鏈接一)。全球風電產業從探索階段逐漸走向成熟,制造商逐步顯現出向國際化、大型化和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全球十大風電設備制造商累計占有了全球市場96%的份額,僅前4家最大風電設備制造商就掌控了全球市場75%的份額。   我國風電產業受政策和技術制約   第一大制約因素是政策扶持不到位。   從世界風電產業大國的發展經驗來看,政策法規對風電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81年丹麥制定了第一個能源計劃,除了給予風電較高上網電價外,還給用戶購買風電機組30%的補貼。今天全世界有40%的風電機組來自丹麥,顯示出當時制定這個政策的戰略意義。同樣,借助于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德國和西班業也相繼成為全球風電產業的領跑者。   我國風電產業起步雖早,但是缺乏大力發展風電的戰略意識,政府的扶持措施一直缺乏力度。風電較火電、水電等銷售價格偏高、銷路狹窄,造成風電開發緩慢,遲遲未能產業化。   另一大制約因素是設備設計和制造水平落后。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大型并網風電機組,但直到1997年在國家"乘風計劃"的支持下,才真正從科研走向了市場。由于國家和企業投入的資金較少,缺乏基礎研究積累和人才,我國風力發電機組的研發能力嚴重不足,總體來說還處于跟蹤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階段。   目前,我國所掌握的750千瓦及以下容量的風電機組制造技術,只相當于國際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而國際廠商提供的主要機型為單機850千瓦和1.5兆瓦機組,丹麥Enercon公司可提供2兆瓦的機組。   此外,由于我國風電機組的測試和認證體系尚未建立。風電機組配套零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水平較低,增加了整機開發的難度。特別是對于變槳變速型風電機組,國內相關零部件研發、制造方面處于起步階段。如變槳距系統、低速永磁同步發電機、雙饋式發電機、交直交變流器及電控系統,都需要進行科技攻關和研發。   國內設備制造商機遇與挑戰并存   面對巨大的風電設備市場,加上國家政策的鼓勵,國內風電設備制造商紛紛加大投入,對外尋求合作,以穩固并擴大自己的地位。此外,還有30余家公司摩拳擦掌,準備通過自主研發、購買生產許可證或者合資合作的方式獲得風機技術,進入風機制造業,來分取市場蛋糕。   但在眾多的國內廠商中,除了金風科技外,其他廠商只占有5.2%的市場份額。即使是金風科技也遠未達到行業領先者的水準,而國內不少企業的風機產品還處在研發階段,距離商業化尚有時日。   制造技術尚欠缺的本土化企業未來在政策、成本、服務等競爭優勢的推動下,市場份額有望持續上升,國內風電裝備市場競爭格局正發生深刻轉變。   在政策方面,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包含了大量鼓勵風電產業發展的實質性條款。另外,國家又出臺了《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與《可再生能源發電有關管理規定》等政策措施,推進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   我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將建成500萬千瓦風電,2020年規劃目標是3000萬千瓦。按照每千瓦設備造價6000~7000元的估計,2006~2010年,平均每年約有50億元的市場份額,年均增速超過30%;2010~2020年,平均每年約有150億元的市場份額,年均增速超過20%。   但風機制造并非一本萬利的行當,高利潤也伴隨著風險,即便是國際上優秀的風機制造商也不例外。丹麥的Vestas是世界風機制造的領導者,占有全球34.2%的市場份額。但其凈利潤率從2001年開始持續下降,在2005財年虧損1.915億歐元。為縮減生產成本,使產品更具競爭力,同時符合中國政府對風電項目70%國產化率的政策要求,以Vestas、Gamesa、GEWind、Suzlon為代表的國際風電制造巨頭目前紛紛在華投資建廠(詳見相關鏈接二)。   國際巨頭的本土化市場策略,對其消減產品成本無疑是有幫助的,但同時也加劇了中國市場的競爭。以Vestas為例,同類型的設備,在中國的生產成本要比在丹麥低15%~20%。   特許經營項目是風電發展方向   為了有效降低風電成本,2003年我國開始推行風電項目特許權招標方式。過去3年的特許招標權項目容量,分別為200兆瓦、400兆瓦和450兆瓦,2006年的招標項目合計700兆瓦,比2005年全年新增裝機502兆瓦容量還多200兆瓦。   按照政策規定,規模超過5兆瓦的風場(江蘇省除外),均由國家發改委執行特許經營權招標。可以看出,國家發改委特許經營權項目將會引導未來整個國內風電市場發展方向。   國家發改委特許權招標,目的之一就是要促進風電設備國產化,并帶動制造技術升級。國產化率的要求從2003年不低于50%,到2004年開始上升為70%,2006年的新規則規定,風電運營商與設備制造商綁定投標,以確保項目真正達到70%國產化率要求,投資商在中標后不得再進行設備招標另選制造商。   電價在競標中的權重不斷降低,由2003年最初的100%,到2005年降為40%,2006年又進一步降為30%,擁有自主創新技術是目前特許權項目越發看重的中標因素。   通過風電特許權項目,引導風電上網電價趨于合理,設備國產化率不斷提高,本土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競爭實力增強,預計在未來3~5年內,本土制造商的市場份額會有顯著增長。   本土制造業崛起是發展趨勢   在風電項目的建設成本中,設備成本占到了60%~70%,設備成本與投資者的利益密切相關。雖然國外機組廠商出于搶占市場的考慮,在中國市場上的價格比在歐洲及日本的售價低10%~20%。但若綜合考慮運輸、關稅及增值稅等因素,國產機組價格仍然比進口機組低20%~25%。而且由于中國在制造業方面有很強的比較優勢,隨著本土化生產的風機比重逐步上升,成本還會逐漸下降。   其他的優勢還有:量身訂做、運輸優勢、售后服務等(詳見相關鏈接三)。   國內風電市場需求增長旺盛,從未來5年來看,增速將超過30%,未來15年增速將超過20%。從國內風電政策扶持和政策導向來看,國產化率要求不斷提高;越來越看重本土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預計本土制造業的市場份額在未來3~5年內會有較大提升。   風電設備行業進入壁壘較高,極為看重機組運行的穩定性,當前的這種小而多的市場競爭格局不能長期維系,行業必然走向集中。預計目前的30多家風電整機制造企業,絕大多數將遭市場淘汰,最終勝出的本土企業不超過5家。 相關鏈接(一):世界風電設備發展趨勢   大型化:現在世界上兆瓦級的風電機組已具備了商業化價值,其單機容量可達2~3兆瓦。目前,單機容量最大的風電機組是德國Repower公司生產的容量為5兆瓦(海上單機容量可達到5兆瓦)。   變速運行:與恒速運行的風力發電機組相比,變速運行的風機具有發電量大、對風速變化的適應性好、生產成本低、效率高等優點。德國Enercon公司是生產變速風電機組最多的公司。   變槳距:定槳距在向變槳距方向發展,變槳距調節的優點是機組起動性能好,輸出功率穩定,機組結構受力小,停機方便安全。但其缺點是增加了變槳裝置與故障幾率,控制程序比較復雜。   無齒輪箱(直驅式):由于采用無齒輪箱的直驅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系統的效率以及運行的可靠性,無齒輪箱系統的市場份額迅速擴大。德國Enercon公司在開發直驅發電機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已批量生產1.8兆瓦的直驅發電機組。   相關鏈接(二):在華主要國際風電設備企業   丹麥Vestas:今年6月,成立一年的丹麥Vestas風力發電設備(中國)有限公司在天津的新工廠正式投產,一期投資額為3000萬美元,主要生產風機的核心部件葉片。該廠預計年產600片風機葉片,并將在2007年擴建完工后達到年產1200片風機葉片的生產能力,根據測算屆時可形成年產8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能力。   西班牙Gamesa:根據披露的信息,Gamesa的新廠將于7月在天津投產。該廠將生產風力發電整機,達到年產7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能力。   印度Suzlon:這家世界第六大風機廠商在天津的工廠已于今年3月開工建設,計劃于今年8月投產。Suzlon對新廠的總投資額為8000萬美元,是迄今為止印度企業在華最大的一筆投資,預計年生產容量將達到80萬千瓦。   美國GE:作為在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GE的中國首個風機組裝廠也于今年6月在沈陽正式宣布成立。據了解,新成立的通用電氣能源(沈陽)有限公司系GE公司的獨資子公司,工廠將主要負責生產1.5兆瓦風機。 相關鏈接(三):我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優勢   除成本優勢外,我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還有以下的優勢:   量身訂做: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較大,根據市場調查,國外進口風電機組對我國一些特殊氣候條件很難適應,造成較高故障率。而國內廠商則可以根據不同氣候、風況條件,研制出適合不同地區風電場用戶要求的機組。   運輸優勢: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向兆瓦級發展是必然趨勢,其風電機組風輪葉片長度大于30米,機艙重大于50噸,如果跨國界、長距離運輸這些龐然大物,不僅運輸時間長,而且風險很大。   售后服務:國內設備生產廠家還能為風電場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和快捷的售后服務。進口設備在過了保質期后,其維護成本相當高昂。國外維修維護人員費用約為每人每天4000元人民幣,更主要的是,由于零備件供應不及時造成停機,會帶來巨大的發電損失。 [FONT=華文行楷]源自:中國工業報 [/FONT]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