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價格戰剛開打,就直接殺到了白菜價。
據中國企業家雜志報道,今年SNEC(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大會暨展覽會)展,小吳本想帶著他的小型儲能產品大展拳腳,沒想到一進場,便被眼前的景象驚呆——光伏巨頭們似乎都忘了自己的主營業務,紛紛變身為儲能的推銷員。
去年還價值三四十萬的液冷儲能系統,如今身價暴跌至15萬。小吳心中五味雜陳,這價格跳水的速度,比他預想的還要猛烈。
去年還高高在上的液冷儲能系統,從三四十萬的云端暴跌至15萬。這價格跳水的速度,比他預想的還要猛烈。小吳的業績壓力可想而知。他需要的客戶量,不是簡單的倍增,而是五倍的膨脹。“放眼望去,全是競對。”
光伏巨頭的銷售團隊,似乎都在爭先恐后地展示他們的儲能產品,讓小吳感到自己仿佛走錯了片場。
據中國企業家雜志記者粗略統計,竟有超過一百款儲能產品亮相,數十款新產品發布,場面之盛大,令人嘆為觀止。也讓人不禁想問:光伏行業這是怎么了?光伏巨頭們似乎都患上了“儲能狂熱癥”。
晶科能源(688223.SH)的副總裁錢晶提到,儲能將成為公司第二增長曲線。天合儲能的總裁孫偉更是放出豪言,未來5~8年銷售收入要過千億,與光伏規模并駕齊驅。
隆基綠能(601012.SH)的董事長鐘寶申則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他認為儲能市場競爭激烈,但并沒有完全放棄,而是選擇了與儲能公司合作,這或許是一種更為精明的戰術。
華為和陽光電源(300274.SZ),這兩個逆變器巨頭,也在SNEC上正式宣布進軍儲能市場。
宗申動力,一個原本做發動機的企業,也在去年底投建了儲能工廠。銷售人員坦言,只要有資金,儲能產線就能拉出來。經歷了多年的市場冷遇后,儲能電站在2023年突然變得炙手可熱。電力市場化和分時電價政策的推行,使得儲能電站的價值凸顯。光伏板在正午時分發電量大,電價卻低,這些電能被視作“壞電”;而在傍晚,光伏發電減少,電價反而升高。電站的收益不再僅由發電量決定,而是變成了基于電價波動的動態計價模式。光伏企業似乎看到了儲能市場的潛力,紛紛加大了對儲能業務的投入,但野心不止于此。
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688599.SH)已經開始投產儲能電池電芯,規劃產能分別達到12GWh和25GWh,預示著他們將實現自給自足。
這種光儲一體化的模式,不僅有助于降低成本,還能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光伏企業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發展,儲能市場將從重成本走向重質量。客戶將更加關注產品的安全性、性能和效率。光伏企業憑借其在光伏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市場經驗,有望在儲能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晶科能源的吳殿峰透露,公司雖然涉足儲能電芯生產,但核心目標是優化儲能系統集成,暫時沒有向電芯材料上游拓展的計劃,而是專注于下游集成和未來智能控制系統的開發。
天合儲能的孫偉總裁認為,光儲一體化解決方案的關鍵在于服務電網,深刻理解電網需求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
面對光伏企業的攻勢,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002594.SZ)和億緯鋰能(300014.SZ)等電芯公司,積極推出小型儲能新品,在光伏領域的深度布局。
比如,比亞迪在非洲和南美的光伏板銷售,億緯鋰能與易能數字能源的合作,以及寧德時代對鈣鈦礦技術的投資等。
幾家一體化光伏巨頭,晶科能源、隆基綠能與通威股份(600438.SH)形成了戰略聯盟,共享資源和利潤。通威股份保證兩家公司一定量的原料供應,且分享利潤的一部分,對應的是兩家公司均放棄硅料廠投建計劃。
儲能市場的“肉搏戰”看上去不可避免。目前,儲能市場的價格戰,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價格直接被打到了白菜價。
在去年底的SNEC上,協鑫集團(3800.HK)的董事長朱共山提及,儲能投標價半年內下降了三分之一,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愈演愈烈。
光伏企業能給光伏加上儲能,那么儲能企業就能反過來給自己加上光伏。雙方的“競合”關系也不一定走向劍拔弩張。
不過,光伏行業的從業者都認為,未來幾年還會更卷。
如果說光伏只是內戰,那剛啟動的儲能市場,就要同時面對內戰和外戰,會有更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