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自動化走向軟件服務
軟件服務正在日益成為工業自動化的熱門話題,制造端、裝備制造的從業者們,都開始意識到軟件的重要性。肖總談到,我們盡管已經習慣邏輯控制、運動控制,但這些傳統依然會被創新技術所顛覆。伴隨IT技術興起包括數字化與AI的產業化應用,如AI代碼生成,以及代碼生成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目前 IT已逐漸與OT不分家。未來占據領導力的將是IT賦能的自動化,這給自動化軟件如操作系統、集成應用、開發與服務模式等將帶來巨大變化,且這些變化都將超過我們想象。
在這種變化與趨勢面前,將倒逼企業項目從事技術創新,未來大規模的工種再分配,以及進行人員的能力升級與轉型。更重要的是軟件融合數學建模、AI推理演繹,芯片發展促進硬件更新,都將給自動化帶來更多的推力。
在軟件的數字化方面,貝加萊將通過邊緣計算走向IT與OT融合,將以往的控制層、管理層、業務層直接融合成軟件層、硬件層,由于軟件普遍內置于硬件中,未來軟硬件二者都將不復單獨存在。
肖總預測,未來自動化行業甚至還將發展至層次不分(系統架構趨于扁平,信息高效交互)、軟硬不分、工業品與消費品不分,代工合作將成為趨勢。工控企業需要慢慢低下自己的頭,將自身打碎并重新組合。未來自動化將無處不在,自動化企業的變化速度將超乎想象。此外,在自動化企業競爭方面,可能演化成僅存在兩種公司模式,一種專注于硬件,一種專注于軟件,軟硬件公司相互定制,形成兩種補充,而同時兼顧硬件、軟件的公司,生存壓力將會日益加劇。
另外在工業機器人方面,肖總認為汽車行業工業機器人應用比較復雜的,諸如焊接、噴涂,碼垛等工藝環節,單純機械工業機器人的產品應用越來越走向同質化與商品化,自動化的硬件會變得利潤附加率低、內卷日益加劇。只有軟件與智能的加持,如視覺智能導引與分揀、行業工藝包等,才能賦予更高的價值與盈利性,讓機器人成為真正的“金剛機器人”。
AI賦能自動化
近年來,AI正在成為各家自動化廠商、機械制造商、用戶關注的焦點。在不斷引發產業的關注與熱潮面前,肖總對此卻保持清醒的認知,一方面,AI與工業自動化結合使得工業實時控制不斷地迭代與加速,通過不斷地試錯使得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優化車間負載再分配并達到均衡,避免“堵車、擁擠”并提高工作效率。而另一方面,AI人工智能本質上依賴于時間縱軸線上歷史、廣域的數據,并進行不斷迭代進而產生AI推理與決策能力。
他指出,AI技術(包括人形機器人)目前來說,除去行業專家的認知以外,存在被一般商業媒體而非專業媒體,夸大描述并報道的現實情況,雖然他顛覆了傳統軟件平臺生產與算法構建方式,但依然不能代替真正的工業實時性控制,存在一定“馬后炮”效應。
肖總指出,AI可以幫助機器自主學習,而人工物理建模才是自動化真正所追求的。在未來數學求解器(Solver)將會起到關鍵的作用,求解器將使AI推理運算和物理模型的求解更加簡捷高效,甚至會邁向實時應用。目前我們看到國內已經有初創企業在做求解器。
對此,貝加萊工程師已使用AI的方式來輔助編程,具體來說將電子代碼交由AI采用資源更少、更高效地方式進行優化、重整,未來低代碼、高效迭代編程,甚至“無人編程”將成為一種趨勢,“無人編程”將與“無人駕駛”類似,追求在永遠需要人的同時也無限逼近于人的狀態。另外,貝加萊技術研究院通過AI與傳感器,幫助機械自身的智能故障診斷,實現機器訓練與學習更加聰明、精確。
尋求新興細分領域
長期以來,貝加萊一直在傳統的4P市場(Plastic塑料、Printing印刷、Packaging包裝、Pharmaceutical制藥)保持良好的競爭力,為尋求更高的利潤增長點,貝加萊已逐漸向光伏/儲能等新能源、海工裝備、半導體、重工與農業裝備等新興行業領域重點發力。
據肖總分析,盡管光伏行業在國內外競爭異常激烈,但事實上光伏發展依然不夠好。他進一步預測,國內光伏行業各家企業將重新洗牌、對焦并整合資源,貝加萊仍然堅持逆勢投資并繼續進行技術升級。
海工裝備方面,據了解,當前中國已經超越韓國(盡管部分造船技術還不如韓國),成為造船噸位與用戶市場第一大國。貝加萊提前布局,經過多年深耕,在2023年期間海工裝備(包含海上鉆井平臺、液化天然氣LNG、集裝箱船)這一細分領域業績增長超過70%,2024年預計該領域還將繼續增長30%以上。另外,貝加萊將瞄準設備與機械自動化,持續培育半導體、重工、工程機械等相關產業。
據肖總透露,近年來在地緣政治脫鉤加劇的背景下,盡管在中國市場增長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貝加萊仍將持續加大本地化力度,提供更多的資源與產品,這是必然的選擇,兩位數增長依然是貝加萊在中國追求的主要目標。
肖總進而強調,與中國市場完全脫鉤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們已經自然形成無法分隔的有機體。在未來3-5年間,貝加萊(中國)有望超越德國,成為貝加萊第一大市場。因此針對中國目前發展的新方向,我們銷售模式也會發生變化,從直銷慢慢轉成分銷,包括將加強電商,數字化銷售與社區等。
差異化定位,出海謀求良性競爭
伴隨國內市場逐漸趨于飽和,出海成為越來越多企業尋求新增長點的重要戰略部署。然而在出海的過程中也暴露出各種問題,肖總指出,國內各企業家在出海競爭時,往往并不是擰成一股繩、一致對外,而是企業之間相互擠壓,這種“殺敵1千,自傷800”的做法完全值得大家深思。
肖總特別提到,國內光伏行業企業內部競爭表現地尤為明顯,在并不是政府補貼驅動,而是資本驅動的背景下,今年3月以來,光伏企業產能過剩與大面積虧損同時存在,低附加值、同質化產品過度涌現導致“惡性”價格競爭加劇,光伏企業面臨生死大洗牌,“內卷”這一畸形怪圈由此形成,而這一情形在風電、鋰電等領域也屢見不鮮。
肖總認為國內制造業多行業都需要一個脫胎換骨的蛻變,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競合理念,加強本土與外資企業合作互補,共同提升自身企業優勢,保持良性競爭。
另外,雖然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導致經濟困境,但全球化趨勢依然不可阻擋。中國政府正逐漸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以往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只能占據49%,中國企業占據51%的股份合作形式也將不復存在,這對歐洲、日韓等外資企業來說,無疑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與支撐。與此同時,肖總也建議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一定要共享自身資源、開放合作,而不是更多的自我保護與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