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企業動態 > 資訊詳情

合理生產和使用綠氫,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

時間:2024-05-31

來源:丹佛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導語:丹佛斯正式發布《影響力系列白皮書》第五冊——《綠氫:平衡之要》。該報告稱,到2050年,每年氫氣制備過程中所需要的電量將超過目前每年全球用電總量的一半,因此制氫過程中的能效至關重要。

  · 只有提升綠氫制備的能效,才能有效降低成本,并降低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 當前技術將電能轉化為氫能會產生大約 30% 的能量損失,但有效減少這一能量損失的技術已經具備。

  · 丹佛斯經過市場充分驗證的技術可將綠氫制備過程的整體效率提升約 1%,這一過程中節省的電力足以為倫敦供電4年。

  丹佛斯正式發布《影響力系列白皮書》第五冊——《綠氫:平衡之要》。該報告稱,到2050年,每年氫氣制備過程中所需要的電量將超過目前每年全球用電總量的一半,因此制氫過程中的能效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在這一領域采取有力措施,擴大綠氫的制備規模的同時提升其能效,將其用于難以減排的行業,才能不為可再生能源生產和財政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

丹佛斯:合理生產和使用綠氫,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jpg

  綠氫將在我們擺脫化石能源、實現綠色轉型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鑒于此,丹佛斯呼吁應精細地研究、推進綠氫的制備。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使用和生產綠氫,降低成本的同時減少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綠氫應被視為一種有限的資源,使用時應更具戰略眼光,將其用于重工業和長途運輸等難以脫碳的行業。

  丹佛斯集團傳動事業部總裁Mika Kulju表示:“氫作為清潔能源載體,市場潛力巨大。但我們必須保證制備過程的高效,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同時,我們也要合理地利用綠氫。為最大限度地發揮綠氫的價值和影響,我們應將其應用于化石能源替代品相對有限的行業和領域,這樣才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p>

綠氫在脫碳和綠色轉型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jpg

  綠氫的制備過程需要大量電力,因此生產過程中的能效尤為重要。雖然目前將電能轉化為氫能會產生約 30% 的能量損失,但我們已經擁有現成的技術可以有效降低這一損失。例如,在把來自電網的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過程中,如果能有效提升效率,我們可以將制氫的整體生產效率提高約 1%。雖然這看似微不足道,但到 2050 年,我們如能將氫氣制備過程中的總能耗降低1%,這部分節約下來的電力足以為倫敦供電4年。

  很多國家都將氫能置于氣候戰略的重要位置,并投入大量資金予以扶持。要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到 2030 年全球電解槽裝機量須達到 550 吉瓦以上。預計到 2030 年,綠氫制備將會大幅增長,但成本卻將成為其發展的一大障礙。

  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報告》中稱,由于進展緩慢,從2022年到2028年,用于制氫的可再生能源產能預計將只會增長45吉瓦,比一年前預測的水平低約35%。

  Mika Kulju表示:“綠氫雖不是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但其必將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采取措施盡快推進具有成本效益的綠氫的生產。”

  電解過程中余熱的回收利用,是提升綠氫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手段。氫的制備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余熱。僅在歐盟,到 2030 年預計將有約 114 太瓦時的熱量可實現回收,相當于當前德國家庭供熱需求的2倍多。預計到2060年,中國制氫產業可進行回收利用的余熱將高達440-636太瓦時,相當于中國2021年供暖總能耗的27-39%。

  Mika Kulju表示:“電解過程產生的余熱存量巨大,如果我們在未來的能源基礎設施規劃中未能將其考慮在內,那將是一個嚴重的政策性失誤。 因此,高效且大規模地推廣氫能,我們需要設定正確的監管和經濟框架?!?/p>

  丹佛斯《影響力系列白皮書》第五冊——《綠氫:平衡之要》提出了充分利用氫能的最為合理的方式,不僅可以保證效率,而且還能確保其經濟性。

  白皮書關鍵要點:

  · 到2050年制氫過程所消耗的電量將超過目前全球電力需求總量的一半。

  · 綠氫應被視為一種有限的資源,并優先用于那些難以實現脫碳的行業。

  · 當前,氫能主要應用于傳統領域。在重工業、長途運輸等難以減排的行業,需要加快擴大氫能應用的規模。

  · 我們需要通過降低成本、減少能源損耗、降低生產過程中對能源的需求等手段,來提升綠氫制備的效率。

  · 目前,以電制氫的能量損失率約為30%。但是,利用已有技術,可以采取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