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市場調研 > 資訊詳情

全球汽車大變革,中國新能源車出海機遇與挑戰

時間:2023-11-02

來源:OFweek 新能源汽車網

導語:當今,全球汽車工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而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正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異軍突起。

  這對于中國新能源車企來說,這也意味著著時代賦予的出海機遇。過去兩年,國內各大車企紛紛推出新能源車型,把目光瞄準了全球化的海外市場。我們熟知的中國出海新能源汽車品牌,包括比亞迪、大眾、通用五菱,以及“蔚小理”和哪吒、奇瑞、零跑等“新勢力”新能源出海品牌。

  但與此同時,海外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局面也愈加激烈。歐洲、北美,以及東南亞、非洲等新興的新能源市場,在中國車企的出海探索過程中,都顯露出不同的市場特征,而且哪怕是同一區域的細分市場也往往差異極大。

  面對完全不同的市場環境和文化差異,中國出海新能源車企又該如何尋求突破,在競爭中站穩腳跟呢?

  10月25日,霞光社邀請到了霞光社-霞光智庫研究員廖陽勇、和君咨詢業務合伙人王高歌,以及“極派Daily”汽車資深作者譚露露,一起做客霞光社直播間,共同探討中國新能源車出海的機遇與挑戰,分享大家關于中國新能源出海的獨特認知。

  本期沙龍問答摘要

  01

  歐洲是中國新能源品牌出海最主要的市場之一,中國對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出口銷量,占我們全部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的一半。但與此同時,我們對歐洲的出口的新能源車,大部分是“中國制造”或“中國收購”,這也導致了中國本土新能源車品牌在歐洲聲量比較低。

  對于這種出海歐洲“出口量高,但自主品牌存在感低”的情況,內在原因是什么?中國新能源車企出海歐洲新能源市場有哪些機遇和挑戰呢?

  王高歌:

  汽車出海的品牌力很重要。

  出海歐洲排名第一的吉利,主要是沃爾沃系列,排名第二的上汽,主要是收購的名爵。除了蔚來復制國內的服務鏈條至歐洲,其他品牌很多都是以經銷商方式出口,售后服務能力較弱。再加上歐洲市場本身就比較看重長期主義和品牌力,對智能化功能接受度不如國內,所以海外客戶很難對我們的品牌有特別正向的認知。

  另外,汽車產業有著全球化的產業鏈的特點,我們的自主品牌全球化布局不足,在打造全球化的品牌知名度方面自然有所局限。

  廖陽勇:

  歐洲當地消費者有比較高的環保意識,歐美也制定了到2035年停售所有燃油轎車和小貨車的一個比較激進的能源轉換的目標。預計到2030年,歐洲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達到60%,聽起來好像歐洲市場情況不錯。

  但其實中國新能源車在歐洲還是處于一個非常起步的階段,2022年中國出口到歐洲的電動車為33萬輛,但其中有45%-50%以上是國產特斯拉出口到歐洲。收購的品牌再加上代工的品牌,加起來基本上就已經80%-90%。

  其他自主品牌2022年在歐洲賣了一共就不到一萬輛,還不如印尼五菱宏光一款車的銷量。

  譚露露:

  自主品牌在歐洲不僅是銷量低,而且是車型也比較受限,歐洲消費者喜歡偏小型的車型,我們很難打開市場。尤其是最近補貼在退潮,這樣一來,中國品牌進一步打開歐洲中高端的市場是比較困難的。

  02

  對于北歐和西歐諸國等歐洲細分市場來說,情況也大不相同。對于法國、德國、英國細分市場的消費者來說,他們在選擇新能源車時,傾向性有哪些不同?

  廖陽勇:首先是北歐市場,大家知道北歐國家大多是中國新能源車企的出海第一站,當地民眾也比較有環保意識。挪威市場比較受歡迎的車其實種類品牌很多,歐洲傳統品牌、日產現代等日韓品牌都有。

  法國是緊湊型小型的兩廂車比較受歡迎。如果大家去搜一下巴黎的停車的照片,就知道他們基本上是很緊的停車位緊挨著停,街道非常狹窄,車旁邊都有防刮條。

  德國是歐洲新能源市場的第一銷量大國,但中國新能源車現在還沒有做到本地化,也沒有打到本地消費者的心里。另外,德國人的通勤距離比較長。電車可能一周要充3-4次電,但充電設施沒有那么發發達。這么長的通勤距離,在路上如果找不到通勤充電樁是很大的障礙。

  中國新能源車企如果真的要做好歐洲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3

  歐洲和北美的新能源市場有哪些顯著的差異呢?為什么許多美國消費者除了特斯拉之外,實際上都不太能接受新能源車?

  王高歌:

  北美和歐洲,其實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歐盟從政策上降碳的角度,其實更激進地推動整個汽車產業向新能源的轉變。而北美國家層面政策導向與歐洲則存在差異。

  北美產業技術能力存在一些缺陷,典型的就是電池。電池最主要的供應商都在中國和韓國,美國缺少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鼓勵消費端刺激,可能引來其他國家的大量汽車出口。于是更可能通過政策,去換一些產業發展的時間窗口。

  譚露露:

  北美除特斯拉之外,不太能接受新能源車,也因為交通距離比較遠,充電樁也不是那么完善,所以更關注電池的續航,特斯拉提出建設充電樁的時間比較早,這對于美國人來說,是一個英雄的事情,尤其是這個事情的難度比較高,而且這種行為是利于多數人的時候??紤]到歐洲和北美部分地區低溫的環境因素,車企和電池廠家也在關注低溫環境下電池的續航問題。

  另外,像北美還會喜歡一些環保、科技的概念,像Fisker Ocean Extremer就會額外搭配一個太陽能車頂,每年可行駛多達 1500 英里清潔、無排放的里程,在理想條件下可能會增加到超過 2000 英里,很環保吧。一個車頂,就吸引來了北美環保人士的注意力。

  廖陽勇:

  美國市場現在是不歡迎中國車的。美國政府由于重點培植自己本土的汽車產業,包括新能源車,對中國汽車實行25%的整車進口關稅,且稅收優惠限于主要零部件是本國或自由貿易伙伴國生產。加上這個稅之后,中國車企的價格優勢就馬上就沒有了。不享受稅收優惠,其實精準打擊了中國的新能源車。

  歐洲在新能源轉型上相當激進,美國則沒有這種緊迫性。一方面是美國燃油和電的價差沒有那么大。另一方面,美國人比較有燃油車信仰,比較信賴油車,整體對新能源車接受度沒有那么高,除了特斯拉。

  04

  除了歐美成熟市場之外,東南亞是諸多新興市場中,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出海目的地。

  大家經常會說“新能源在東南亞真的很火”,主要是五菱、長城、比亞迪這些品牌,在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和越南等市場的搶灘登陸。去年,五菱在印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占到接近80%。

  但同時一直以來東南亞國家在當地都有一些政策性保護,在汽車賽道也是這樣,尤其是支持“本地制造”,有很多限制和傾斜。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東南亞新能源市場的市場價值又突出體現在哪里?是否存在著一些風險,未來機遇與挑戰何在?

  王高歌:

  東南亞廣泛作為車企出海市場布局選擇,實地了解之后會發現風險點還是比較多:

  比如說基礎設施方面,東南亞工業地價跟國內相比,其實沒有很明顯的優勢,包括工業用水用電價格都比較高。另外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因素,包括在印尼建設機房會出現斷電之類的問題。物流基建方面也是這樣,鐵路、公路以及港口、機場,會有一些物流基礎設施并不完善的情況。

  另外,東南亞作為一個看似還不錯的整體市場,也需要針對性地看細分領域的情況。比如泰國市場很喜歡皮卡,一方面因為稅制傾斜價格便宜,另外對于當地農業和旅游業的用車場景來說比較方便。而印尼則更加偏好大車型,傳統文化家庭觀念較強,大家庭用車習慣比較多。

  譚露露:

  東南亞的充電樁很多都是慢充,再加上居住地點的考慮,他們更多的會去選擇家庭安裝充電樁,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房企和物業的糾紛,也就造成了那邊家庭對充電樁安裝不滿。

  東南亞國家里,越南其實是封閉的,不僅僅是因為政策性的保護,也因為當地人傾向于選擇越南車企生產的品牌,哪怕更貴。

  廖陽勇:

  東南亞市場發布的政策,包括印尼、越南、泰國的政策原文中說的新能源車是包括兩輪車的。也就是說不止乘用車,除此之外還有電摩。

  當地政府其實更多的是希望大家先把摩托車換成電摩。另外除了泰國有比較完整的消費購置優惠補貼。包括越南、印尼,政策框架不是特別完善,消費購置方面沒有細化方案,反而對于產業扶持的政策是非常完善的,更多地去扶植本地產業。

  除此之外,還有氣候的問題。東南亞遇到的問題是多雨。非常多的暴雨之下,泡水車是很常見的,當地消費者需要出了問題之后,需要能夠很快有很便宜的修車,售后方面有挑戰。如果在歐洲基本上就是做經銷賣車,但如果在東南亞,真的是要做本地化。

  05

  典型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品牌,如蔚來、比亞迪這樣的主流新能源出海品牌,在全球不同市場上,營銷策略有什么不同之處?

  在銷售模式上,許多新能源車企例如蔚來、領克等品牌,在出海歐洲市場時都曾經嘗試“以租代買”、“以租代售”,或“訂閱模式”,對于中國新能源出海車企來說,這種銷售模式的改變機遇何在?

  王高歌:

  不同車企出海的策略,確實差別比較大。

  比如說像上汽集團,對外合作出海的品牌是很完整的產品體系。包括名爵、智己、榮威、五菱都是在做不同產品體系,海外的布局也比較完善,整個產業鏈、海外的整車工廠、海外研發中心、本土化的營銷中心的布局也比較完善。

  我們都知道傳統燃油車是看整車制造平臺,我們國內的自主車企在整車平臺上的打造能力上有技術領先性。那么電車其實平臺性也很重要,比較成熟的車企還是以平臺化的方式走出去。

  廖陽勇:

  主要是講三個企業,比亞迪,上汽以及蔚來。

  比亞迪布局非常多,已經布局了將近40個國家,目前來看,比亞迪全球的產品策略是一樣的,首先相對便宜,整體的性價比相對比較高。比亞迪是從電動大巴、城市公交開始電動化的戰略,全球基本上去跟公交系統、代理商、經銷商聯絡推廣新能源巴士。技術難度相對來說比較低一些。

  上汽名爵在海外,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國產汽車銷量第一”。歐洲人認為是傳統的英國品牌,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已經被中國企業收購了。上汽名爵第一大優勢就是品牌資產太好了,早在當年談判的時候,就已經表示要使用其全球的銷售網絡,很迅速地打入各個地區,且非常本地化,那對于銷售來說是很大的助力。

  蔚來的話,品牌定位一開始就是適應海外市場的研發和設計,出海也比較早。在海外采用的策略,還是直接復制國內的直銷模式。蔚來的換電優勢,也需要配件中國進口,導致運營成本非常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套模式在海外的一個成本有多高,它的難度有多大,其實只布局了德國,挪威,瑞典、荷蘭、丹麥五個國家。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