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成為新發展階段我國工業發展的方向和根本遵循。新型工業化既不同于發達國家走過的工業化,也不同于我國過去的工業化。特別是在奔涌的數字經濟浪潮中,新型工業化是數字技術推動和支撐的工業化,數字化成為新型工業化的時代特征。
1工業化的技術-經濟特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影響人類社會的關鍵生產技術發生了多次改變。這一類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可以被識別,最初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最終得到廣泛應用,具有很多用途和很大溢出效應的通用技術被稱為通用目的技術。通用目的技術的巨大沖擊幾乎能夠改變社會的方方面面,并通過創造新產品、新流程、新組織形式來振興經濟增長[1]。與通用目的技術相對應的就是那個時代的技術—經濟特征。
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最大的技術突破是蒸汽機的發明和商業化應用。隨著蒸汽機的廣泛使用,蘊含在化石能源中的能量被釋放出來,轉化為驅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源源不斷的動力。由于蒸汽機產生的動力方便獲取、成本低、規模大,因此催生了工廠這一生產組織方式,工業產品也從手工生產進入機械化生產階段,使勞動者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性技術包括內燃機、電力、火車、汽車、電報、電話等。發電機和電力使動力更加容易被部署和使用,從而帶來企業組織結構、生產流程的顯著改變,垂直一體化的大型企業與流水線生產方式隨之出現并迅速席卷全球,生產活動從機械化進入電氣化階段。火車、汽車等新型交通運輸工具極大地拓展了經濟活動的范圍,電報、電話等通信技術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從而使得市場擴大、分工細化,國際貿易得以迅速發展。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性技術主要是電子信息技術、航空和遠洋航運等。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等自動控制技術在工業領域中的應用,使得生產線實現自動化并具有了一定的柔性,生產方式由大規模生產向大規模定制轉變。計算機的廣泛應用顯著提高了經濟活動的效率。航空和遠洋運輸的發展、集裝箱的出現,再一次顯著降低了商品運輸的成本、壓縮了空間的“時間距離”,推動了全球分工由產業間水平分工轉變為產品內垂直分工或價值鏈環節分工,世界各國按照各自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參與不同價值鏈環節的生產活動,全球生產體系得以形成。
每一次關鍵技術的出現和廣泛使用都意味著技術—經濟范式的轉變,也帶來一波工業化的浪潮。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的工業化快速推進,創造出巨大的經濟財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科技創新活躍、產業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和工業強國;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高速發展,進入工業強國和發達國家行列。目前,正在興起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既會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加快工業化、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歷史契機,也會給已經進入后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帶來工業升級、結構優化的新機遇。
2數字化是新型工業化的時代特征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數字經濟中的通用目的技術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這些通用目的技術同樣帶來新的技術—經濟范式的改變,其顯著特點表現為以智能技術群為核心驅動力、以網絡連接為基礎、以數據為生產要素[2]。
(一)數字技術成為強大的賦能技術
在數字技術發展的早期,盡管計算機技術也用于較為廣泛的產業領域,但其應用的范圍、程度都比較有限,主要集中在辦公、商務、消費者服務等領域,所以也被稱為消費互聯網發展階段。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受制于數字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之相伴的數字產品性能、產品所能提供的功能、產品生產和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然而,當前數字技術的顛覆性創新及其工程化、產業化的速度很快,一旦技術在功能、性能和成本方面取得突破,就能夠成為改變其他產業以及進而改變這些產業國際格局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數字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一個泛在連接、算力強勁、高度智能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正在加快形成,許多數字技術在一些應用場景中已經能夠在與傳統的機器、人工的競爭中獲得成本優勢,并展現出更好的功能。
數字技術對既有產業的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替代效應。數字產品的功能與既有產品相同或相似,即存在競爭關系,因此性能更優或成本更低的數字產品出現后,必然會造成提供相同功能的既有產業的衰退;相反,提供新型數字化產品的產業則會相應地崛起。例如,數字媒體對紙媒、移動電話對紙質信函的顛覆。二是帶動效應。生產數字產品或服務的產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發展需要既有產業提供各種各樣的配套產品或服務,即數字技術的大規模產業化會產生對關聯產業的增量需求,帶動該產業的更快發展。三是顛覆效應。數字技術會使既有產業發生深刻變革,組織形態、生產方式、要素組合、商業模式等方方面面發生重大改變。順應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會增強競爭力,反之不能盡快改變的企業會由于競爭力衰退而消亡。這些影響在地理空間層面表現為一些國家和地區工業競爭力的提升和快速增長,另一些國家工業競爭力的削弱和產業衰退。
(二)數實融合成為工業的鮮明特征
工業是對礦產資源進行開采、對自然資源進行加工的部門。傳統工業的主要生產工具、生產資料都是物質產品,工業的產出也都是物質形態。雖然計算機技術發展以后,芯片、軟件在工業生產中得到應用、被集成到工業產品中,但是應用的范圍、應用的深度仍然比較有限。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成熟、擴散和應用,數字技術與產業技術、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不斷融合,數字技術和數字設備(服務)被應用于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據貫穿于創新鏈、價值鏈、供應鏈、顧客價值鏈等生產的全過程、產品的全周期。數實融合表現在要素融合、技術融合、設施融合、流程融合、產品融合等多個維度[3]。
數實融合發生在工業的核心制造過程,生產線高度智能化,智能制造以及人機融合成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方向。目前,國內外已經涌現出一批高度數字化、智能化的“無人工廠”或“黑燈工廠”。同時,數實融合也體現在工業產出的產品中,產品成為智能產品。構成產品的不僅包括物質結構,而且嵌入了具有各種不同功能的軟硬件,產品能夠通過傳感器采集外部環境、工作狀態、用戶指令等信息,調用云端的算力和各種服務。此外,數實融合還發生在工業企業的價值鏈、供應鏈上,通過網絡基礎設施將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供應鏈上的各個供應商連接在一起,實時進行生產經營數據的傳輸,并且在智能化系統的控制下高度自動化甚至智能化地進行下單、排產等生產活動。
(三)數字化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動力
工業化是結構變遷及其人均GDP提高的過程。新型工業化仍然需要轉變結構以及通過經濟總量提高人均GDP水平。數字化的深入推進意味著對數字產品、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服務等需求量的持續增長,由此帶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增長,從而改變產業結構。近年來的統計數據表明,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速明顯快于GDP的平均增速。同時,隨著數字產業規模的持續擴大,高速增長的數字產業將成為重要的增量產業部門與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數字產業發展速度快、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程度深的國家,產業競爭力會明顯提升,從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使產業增速進一步加快。
新型工業化不僅是結構的變遷、規模擴張的過程,更意味著效率的提升和效益的改善。數字化在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第一,數字技術比人更加勝任具有重復性、規律性的工作,能夠將勞動者從危險、繁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轉而從事更加具有創造力的工作,其工作環境、工作強度也將得到巨大改善。第二,數字技術能夠顯著提高一些價值鏈環節和生產工序的生產效率。例如,數字化排產系統的排產速度要比人工快得多。特別是制造企業基于產品提供的一些增值服務活動,數字技術的自我決策、自動實施機制可以改變服務業嚴重依賴人的特點,使服務型制造活動也能夠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性。而且隨著更多數字技術的突破,其提高生產率的范圍將會不斷擴大。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能夠應用于產品的開發設計、代碼編寫等工作。第三,數字化的生產設備和生產系統具有比人高得多的精確度,可以提高產品的加工精度、質量的穩定性,使產品的質量性能顯著提高。在許多情況下,更高質量是以更低的成本實現的。數字技術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改善,不僅可以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而且可以使制造業具有更高的增加值率和利潤率,實現收入增長,并進而帶來勞動力工資的增加,使勞動者能夠分享更多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成果。
3數字化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政策建議
在新的技術-經濟范式下推動新型工業化,必須將數字化作為重要的抓手和動力。為了更好地發揮數字化對新型工業化的推動作用,應在如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強化數字科技的創新。數字化的應用廣度和深度根本上受制于數字科技的發展水平,因此需要將數字科技的發展放在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關鍵位置,既要加大政府對數字科技創新的支持,又要鼓勵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既要加大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差距的、相對成熟的數字技術的研發支持,又要在新興科技、前沿科技領域進行前瞻布局,爭取在某些細分賽道實現領先。
二是完善數字基礎設施。無論是高度數字化的工業生產設施的運轉、工業產品的應用還是供應鏈的高效組織,都需要連接、算力、應用服務等各類基礎設施的支持,包括5G移動網絡、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中心、工業互聯網平臺、邊緣算力設施等。因此,應圍繞用戶的分布、工業數字化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對工業化相關的數字技術設施進行投資,并適度超前布局。
三是加快工業數字化升級。數字化的實施,最終要落到工業生產與工業產品的具體應用場景上,支持大型工業企業圍繞自身需要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并在成熟后向行業內外開放,吸引各類企業開發和提供針對特定行業、生產環節和應用場景的數字化應用軟件和服務。同時,要繼續深入開展工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示范,打造更多具有標桿作用的“燈塔工廠”。各級政府需要對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和管理培訓、數字化改造補貼。
四是推動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在全球低碳轉型和我國“雙碳”目標背景下,作為最主要碳排放部門,工業面臨艱巨的減排任務,數字化轉型的大量算力消耗會增加工業領域的能耗和碳排放。因此,要推動綠色化數字技術的發展,提高工業數字化設施和產品的能效,鼓勵工業企業采用綠色能源驅動數字基礎設施并逐步提高綠色能源所占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