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其實是依托于中國大陸發展起來的,1980年代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赴大陸投資設廠,那時候郭臺銘旗下的鴻海在中國臺灣的代工廠中并沒太大名氣,郭臺銘在中國大陸創立富士康之后,富士康迅速超越其他中國臺灣的代工廠。
特別是在蘋果研發出iPhone之后,蘋果與富士康達成合作,富士康大舉在中國大陸各個城市建立工廠,高峰期富士康在中國大陸擁有130萬工人,由此成就了它全球最大代工廠的地位。
中國大陸對它的支持在鄭州富士康的發展尤為明顯,富士康決定在鄭州設廠之后,僅用2年時間,鄭州工廠就完成建廠并招募30萬工人,如今鄭州工廠依然是生產iPhone的主要工廠,據稱有七成的iPhone都在鄭州工廠生產。
在蘋果的要求下,富士康和緯創等奔赴印度設廠,試圖在印度復制他們在中國大陸創造的奇跡,然而他們在印度的發展相當緩慢,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發展3年多時間才擁有1.7萬人,緯創2年時間才擁有1萬人,而緯創在今年初被印度財團強行收購了印度工廠,緯創的代工業務由此遭受重創,富士康也放緩了在印度擴張的腳步。
富士康和緯創順從了蘋果的要求,蘋果卻并未因此過于照顧,緯創的印度工廠被收購之后,今年的iPhone15僅有1%的訂單交給緯創,可以說緯創基本退出了代工市場。
富士康也不見得好,蘋果將最低端的iPhone15交給了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代工,但是高端的iPhone15Pro max卻有兩成的訂單交給了中國大陸的立訊精密,這顯示出蘋果希望以立訊精密制衡富士康。
另一方面則是印度制造品質較低,據稱去年的iPhone14和今年的iPhone15在印度生產的良率都低至五成,印度生產的iPhone15發貨到歐洲還被退貨,可見印度制造確實遠比不上中國制造。
如今中國大陸也崛起了比亞迪、立訊精密等本土代工廠,這些代工廠的實力都相當強,它們紛紛爭搶iPhone的訂單,此番富士康被調查或對富士康造成一定的沖擊,蘋果為了確保產能的穩定或許會將更多訂單交給中國大陸的代工廠。
富士康依托于中國大陸崛起,中國大陸成就了富士康的輝煌,失去中國制造的支持,富士康也將因此而逐漸落寞吧,畢竟代工行業已有更多可以替代富士康的企業,代工行業并非高技術含量的行業,新的企業替代富士康將會很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