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國科學報刊登了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吳漢明題為《集成電路人才培養需產教融合》的文章。
吳漢明院士在文章中提到,集成電路產業既是國家經濟競爭的重要砝碼,也是國際化競爭最激烈、全球資源流動和配置最徹底的產業之一,而未來10年是芯片發展極為關鍵的歷史窗口期。
近年來,中國政府對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該產業在設計、制造、封測等各個環節均取得快速發展,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技術創新體系和較強的產業競爭力。
當前,我國集成電路在關鍵產品和核心技術上取得了一定突破,裝備和材料具備部分支撐能力,為建立相對自主可控的國產化制造體系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我國集成電路領域人才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和壯大。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10年來,我國集成電路遭遇了各種挑戰,各種風險接踵而至,其復雜性、嚴峻性前所未有。
吳漢明院士指出,高校已經成為集科技、教育和人才三大重任于一體的載體,是我國戰略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構筑科技公共大平臺,堅持走產教融合、科教協同的發展道路,集聚力量進行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建設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級集成電路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堅持面向全球的開放政策,提高本土自主創新能力。
人才作為產業升級的內生動力,在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占據首要地位。當前,培養本土高端集成電路人才迫在眉睫。但是,集成電路是一個工程和實踐性很強的領域,尤其是集成電路制造領域,其涉及的材料和實驗設備昂貴,國內院校有產業經驗的師資又極為稀缺,導致無法形成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使人才培養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均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也遠遠跟不上國家戰略發展需求。
因此,盡快建設科教協調、產教融合、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集成電路制造領域協同創新公共平臺尤為重要和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