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鋰價或持續上漲 全產業鏈協同融合尋求破局

時間:2022-11-16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

導語:今年以來,國內電動汽車產銷量呈現出高增長態勢,直接拉動鋰離子電池產業進一步發展。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市場動力電池裝機量約為200.38GWH。隨著動力電池今年再度走熱,碳酸鋰價格從年初約28萬元一噸一路飆升至56萬元,漲幅超100%。

  一方面是鋰電需求異常旺盛,另一方面是電池成本不斷攀升,這也導致國內主流動力電池及材料、新能源整車等企業紛紛加大在鋰資源端的布局。

  鋰電浪潮正奔涌而至。但隨之而來讓行業困擾的的問題是:大量資本的涌入會不會導致產能過剩?是不是真有如此大的市場需求量?當前動力電池創新的著力點在哪?動力電池“退役”后,回收難題應該如何破解?在近日召開的“2022中國(遂寧)國際鋰電產業大會暨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國際交流會”上,與會專家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討論。

  需求量高漲 “鋰價”拐點未至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再創新高,分別達76.2萬輛和71.4萬輛,同比增長分別為87.6%和81.7%,市場占有率達28.5%。

  新能源汽車產銷持續攀升,帶動了動力電池行業產能不斷擴張。9月,欣旺達發布了兩則擴產公告,擬聯合東風集團、東風鴻泰,在宜昌市投建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規劃產能30GWh,總投資120億元;同時計劃在義烏落地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計劃總投入約213億元,總產能約50GWh。同月,寧德時代宣布擬在河南省洛陽市伊濱區投建新的生產基地,總投資不超過140億元……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跑馬圈地”,但過快的產能擴張也引發了人們對于產能過剩的擔憂:是不是真有那么大的市場需求量?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研究中心總經理周波表示,全球儲能的訂單開始放量,賽道開啟長期的高增長,預計2022年全球儲能電池需求將達到80GWh,同比增長將達82%。2025年全球儲能電池需求將達到200GWh。綜合預測,2022年全球鋰電需求量將達到680GWh,2025年全球鋰電需求量將達到1178GWh。

  有企業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鋰電池需求量還會持續增長,鋰產品價格高漲也暫時看不到拐點。未來幾年,鋰電池供需緊張很可能是行業發展常態。”

  深化協同融合 提高抵御風險能力

  “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冶煉加工和消費大國,連續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大鋰鹽生產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朱景兵介紹,2021年我國鋰鹽產量和消費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70%和73%,有力支撐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行業一批骨干企業深入開展國際合作,在澳大利亞、智利等國開發鋰資源,投資金額超600億元,有力提升了我國鋰電產業鏈、供應鏈資源保障能力。國內資源開發利用能力不斷提高,產業技術水平顯著進步,產業發展欣欣向榮。目前,發展鋰電產業已成為我國推動能源變革、實現雙碳目標的加速器。

  如何持續推動鋰電產業發展?朱景兵給出了建議:一是強化資源保障,優化資源供給。受國內鋰資源稟賦欠佳、經濟性欠佳因素等制約,我國鋰原料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2021年高達65%。因此,應該明確國內資源自給保障的戰略底線,加強國內資源勘探開發的力度,強化找礦突破戰略,增強資源儲備,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同時強化海外資源保障能力。

  二是深入鋰電產業鏈,協同融合,打造高質量共贏的發展體系。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動力電池發貨量同比增幅均高達160%左右,正極材料產量增幅同比接近翻番,而原料端的鋰鹽供應鏈同比增幅只有53%,產業鏈下游的需求增速明顯快于上游供應增速。階段性供需錯配,導致了鋰鹽價格的顯著上漲。因此,要強化鋰電全產業鏈協同融合,堅持補鏈、延鏈、優鏈和強鏈,努力打造高質量共贏的發展體系,保障鋰電產業的健康和長遠發展。

  三是強化危機意識,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百年變局疊加世界疫情,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風險挑戰進一步增多,會對產業健康發展帶來更多的擾動和沖擊,全產業鏈企業在搶抓發展機遇的同時應保持清醒頭腦,強化危機意識,提高抵御風險能力,避免重大風險。

  迪亞茲也透露,智利政府正籌劃在國內建立一個規范和整頓鋰礦開采的新制度,促進鋰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允許技術轉讓,使之成為環境友好型產業。在資源開發之外,智利還將注重開發鋰技術和產業,比如鋰電池等領域。

  產學協同攻關 從技術到應用持續發力

  新能源汽車帶動動力源變革、鋰離子動力電池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新要求和新挑戰。“解決問題的關鍵,從技術端到應用端都需要發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孫世剛介紹,鋰離子電池目前面臨鋰等資源嚴重限制、能量密度接近理論極限、安全事故頻發、使用環境受限等挑戰。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從材料、界面、傳輸、系統四個層次解決關鍵性科學問題。

  “希望產學協同攻關,解決關鍵性科學問題,突破技術瓶頸,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盡早突破技術瓶頸,促進產業發展。” 孫世剛說道。

  不少企業已經針對上述問題展開了相關研究。深圳中興新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輝介紹,近年來,公司圍繞動力電池安全性、續航里程、輕量化、低成本方面進行隔膜的開發工作。“當前,公司正加大五化一體技術的研發,以此來實現隔膜降本。”

  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顧問夏保佳博士介紹,瑞浦蘭鈞開發的高鎳材料制備和多單晶混合,與磷酸錳鐵鋰混合的技術,可以有效提升電池安全性。

  專業的鋰電池設備供應商深圳市贏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尋求技術突破。該公司總裁許毅透露,贏合科技積極探索設備“智”造升級,推出實時檢測系統和極簡組裝線,同時建立仿真實驗室助力技術快速革新。在管理方面,引進數字化管理系統和專業團隊,以客戶為中心服務,快速解決問題。

  緩解原材料供應緊張 回收市場可期

  鋰資源供不應求,加快動力電池回收也成為緩解原材料短缺的重要方式之一,吸引了眾多企業布局。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動力電池回收相關企業超過7萬家。2022年1月份至9月底,新注冊3.1萬余家。

  深圳泰力廢舊電池回收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工程師張永祥表示,新能源汽車產銷快速增長帶動動力電池需求猛增,按照私家車動力電池使用年限5—9年,出租車和網約車等運營車輛使用年限為2—5年來算,動力電池行業將迎來報廢增長高峰期。此外,目前,全球金屬鋰儲量為1600萬噸,折合碳酸鋰當量約為8500萬噸,按照2017年度全球鋰資源產量為23.54萬噸計算(同比增長21.5%),靜態使用壽命為361年;假設未來碳酸鋰產量年均復合增速為20%,計算出全球鋰資源可使用54年。所以,無論從環保還是資源利用角度,對廢舊電池的回收再利用是必然選擇。

  實現廢舊電池回收,技術是必須要過的一道“關卡”。據了解,目前行業內比較認可的、相對成熟的回收技術路線是物理法、濕法、火法三種回收技術路線。北京賽德美資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小勇介紹,濕法冶金工藝的成熟度很高,貴金屬純度高,可很好地實現“貴金屬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但由于其綜合生產成本高、環保適應性較差等原因,其又存在一定發展局限性。物理法回收工藝具有環保適應性強、落地選址不受限、綜合回收運營成本低等優勢,但當前也存在修復材料批次差異、降級應用等需進一步提升點。

  “可以說,濕法冶金和物理法各有優勢和不可或缺性,未來,二者必將優勢互補、齊頭并進,并將完全可能通過合作實現回收效益和應用場景的最大化。”趙小勇說道。

  “現在動力電池回收是一個‘風口’,但行業要實現長久良性的發展,不僅需要提高技術水平,還要盡快完善市場法規標準,引導行業有序規范發展。”有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