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當今全世界最受矚目、對社會影響最為深遠的創新領域之一。
智能制造的浪潮席卷而來,中國企業是否具備完善的轉型條件?如何正確把握時勢,突破技術瓶頸,實現科技創新?
“天時”:當下智能制造業的創新時機
管理學理論中,時間是衡量事物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企業的創新事業來說,一個恰當的時機必不可少。經濟、科技、管理等各領域都存在這一規律:某個行動是否能夠取得期待的結果,其所發生的時間因素顯然不可忽略。比如,組織架構上的科層制只有在企業所應用的技術和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才會流行、有效;智能制造也只有在工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達到相當的水平時才可能發生。
如今的“天時”正是中國企業邁向智能制造、實現創新的良好條件。中國企業的創新“天時”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產業革命契機:智能制造處在“風口”上。當前,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通訊、大數據等技術,正在掀起新一代的產業革命。不同企業進入同一個新行業時,原始技術積累的作用不如在行業穩定發展期重要,所有企業的起點相差不大。反之,如果行業仍然在線性發展,后來者則很難超越此前的成功者。正在發生的智能制造的產業革命機會,第一次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比肩國際最前沿的機會。
時機對企業創新事業的發展極為關鍵,一個創新舉動,過早則無法贏得市場的認可或者上下游的支持,過晚則無法爭取充分發展的空間。美國NCR公司早在90年代就開始推廣網絡支付業務,但當時客戶對因特網交易模式的信任度不高,加之網絡速度緩慢,NCR公司的創新業務難以被客戶接受,公司因此于1999年暫停了相關業務。巧合的是,不久之后,美國網絡通信服務開始迅速騰飛,用戶對互聯網的接受度也逐漸擴大,NCR與環境的機遇擦肩而過。
經濟發展和行業升級帶來的機會對所有企業都是平等的,但是要做出戰略決斷仍需要企業的知識和智慧。“天時”帶來的行業洗牌并不是理所當然的,這需要企業具備戰略眼光。
第二,教育,特別是科學與技術方面人才的積累。中國目前積累了有史以來最豐富的人才資源,這些人成為從事創新的中堅力量。從每十萬人口高等學校平均在校生人數來看,1949年僅22人,1999年增至594人,2019年達到2857人。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75年,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有3.85億人。教育方面的積累會逐步體現在各行各業的發展中。
中國不僅在理工科教育上發展迅猛,中國人才還具有很高的國際化程度。此外,企業需要根據自身需要,安排員工、干部進一步參加培訓,也有的企業向商學院定制高管的培訓。
第三,國際上非正常的競爭倒逼自主創新的決心。在全球化高歌猛進40多年后,中國企業對進行自主創新必要性的認識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除了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從事基礎研究之外,國有企業具備資源豐富、優秀人才集中、業務平臺寬廣、技術積累深厚等優勢,也要在自己的業務領域大膽探索科技創新的路徑,與從事基礎研究的相關機構密切配合,解決新成果的實驗、測試、工程化、系統化等關鍵問題。
在當前國際局勢下,國有企業應該將在本領域突破技術前沿作為支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這要求國有企業具有雙元性,既能滿足國家安全、國計民生等重要需求,又要在科學技術領域實現創新和突破,并布局新技術的應用,提升國家的安全和繁榮。要實現雙重目標,國有企業的領導者需要學習世界一流企業的管理和運營,激活組織內的創新單元、高效地進行組織資源配置、打造卓越的組織能力。
第四,經濟發展積累了創新所需要的資源投入。通過研發實現產品和工藝的創新,是企業進步的重要手段。但是,研發投入大而且成功率低,需要國家和企業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后盾。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包括智能制造等領域展現了豐富的創新成果,與近年來中國巨大的研發投入增長密不可分。
科研成果的最終體現,當然與研發投入的效率相關,但也必然是研發投入積累后的結果。從企業端來看,科技制造企業在研發方面有巨額的資金投入。比如,華為堅持將每年的營業收入的10%投入研發。京東方更是努力去撬動各方面資源來確保研發投入。共享在資金本不寬裕的情況下,屢次為了創新、進入新的業務而投入上億元的資金。美的在過去幾年轉型的過程中努力壓縮其他方面的員工,而新增的員工主要是研發人員。
綜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古語在如今中國企業面向智能制造的創新領域仍然適用。今天,中國的人才培養、資金積累已經讓我們擁有了進行創新的資源,而國際競爭、高科技發展被打壓增強了企業創新的動機。
對中國企業來說,當下擁有了創新的資源,又恰逢工業互聯網滲透到產業調整,從而擁有了邁進智能制造的機遇。
“地利”:身在中國對企業創新的影響
中國的一個獨特之處是國有企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政府在創新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只關注國企-民企之間的差別,無法深刻研究中國的獨特環境給所有企業提供的創新機遇或者限制條件。
中國的獨特環境對中國企業的影響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自上而下的籌劃便于企業參與其中推動創新。中國政府在充分論證并決定戰略方向之后,能夠全面部署、快速動員地方政府和機構參與,行政體系確保高效執行。當前,中國安排了大量的宏觀政策鼓勵企業進行科技上的創新,而且各級政府以及其它機構建立了大量的創新的產業園區、產業創新基金,對創新企業有各種各樣的鼓勵措施。相比于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中國對企業高科技創新方面,鼓勵力度之大、涉及方面之廣,確實是難以比擬的。
很多企業在進行創新時可以借助這方面的外部環境的支持。2006-2010年,液晶面板的進口,成了與石油、半導體芯片、鐵礦石等類似的中國進口花費最多的商品之一。在《我國新型顯示器件產業十二五發展展望》中,明確提出支持液晶面板的發展,在產業鏈建設、重點科研項目、產業化項目等方面,國家給予扶持。
其二,龐大的市場規模助力企業創新。中國企業創新的一個“地利”是龐大且快速增長的單一市場,讓企業在創新過程中能夠快速迭代、不斷試錯,失敗的代價比較小,而一旦成功則回報非常大。
中國大規模的制造為提供機械設備、重要零部件的企業提供了快速迭代、獲得創新利潤、避免創新失敗導致高成本的成長機會。三一重工的發展,適逢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工地;隆基的快速發展,伴隨著中國提供了近一半的太陽能發電能力;陜鼓和共享的快速發展,與中國制造的快速發展和處于迭代期密切相關。
其三,多樣化的地方政府政策為企業提供了選擇的機會。雖然中國擁有龐大的單一市場,但在吸引投資、特別是面對高科技、制造業的投資上,各地方政府在支持力度、支持方向等因素上存在巨大差別。高科技制造業企業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一般要選擇期望發展高科技制造業、并愿意為此提供大量支持的城市,才能與地方政府達成“合作共贏”。
企業在計劃發展新業務、選擇新的投資地點時,充分理解不同地區的商業環境,理解利益相關者和商業伙伴的真實需求,才能夠有效地達成雙贏和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