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預計,2022年到2030年中國戶用光伏累計增加將超過300GW,7倍于現有裝機總量
戶用光伏面臨著并網消納、電價短期波動等挑戰。圖/視覺中國
兩年來,在“雙碳”戰略引領下,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尤其是戶用光伏在政策和營利的雙重驅動下異軍突起,成為中國能源轉型的新動力。
光伏發電技術的成本優勢突出。根據科爾尼的測算,2023年后,光伏發電的平準化度電成本(LCOE)將降到0.60元/kWh以下,是所有發電技術中最低的。2050年前后,將進一步下降至0.15元/kWh。成本優勢下,光伏有潛力成為未來發展最快的細分賽道。
光伏發電分為集中式、工商分布式、戶用分布式三種,戶用分布式光伏在國內起步較晚,但隨著組件成本下降,尤其是整縣推進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其內部收益率(IRR)已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新增裝機量在三類模式中的占比也從2019年的18%升至2021年的41%(圖1)。截至2021年底,全國戶用光伏裝機總量已達41.6GW。
政策是分布式光伏快速上量的重要推動力量。政策明確了公共事業類建筑的光伏安裝市場,政策還通過整縣推進的方式將散戶打包,降低了光伏開發商的獲客成本,并形成集中管理可能,進一步降低了開發運營成本,為戶用光伏發展提供了助力。
根據市場趨勢,科爾尼認為,2025年以前戶用光伏會在政策和盈利性提升的雙重驅動下大幅提速,后期隨著整縣推進結束,預期2025年-2030年增速會略有放緩。保守預計,從2022年到2030年,九年間中國戶用光伏將增加超過300GW,是現有裝機量的7倍左右。
三方割據的競爭格局
戶用光伏發展時間尚短,整體行業還處于頻繁變動階段,但隨著近幾年央國企紛紛下場和頭部民企的跑馬圈地,初步形成央國企、頭部民企和其他中小企業三方割據的局面,預計行業未來會進一步整合優化。
1. 央國企以整縣推進為主,份額存在天花板。
央國企當前份額較小,僅占整體市場的約10%,未來市場份額受限于整縣推進項目份額,預計將達到30%。以“五大六小”電力集團為代表的國資企業主要憑借其突出的資金實力、產業配套能力與客戶資源,切入整縣推進項目。央國企以完成國家任務為目標,借助大量低成本資金和政府資源進行投資,但缺少規模化運營的能力。
2. 民企占據“零售”渠道,未來整合趨勢明顯。
零售是民營企業的主要陣地。在“渠道為王”的下游零售端,資產和客戶高度分散,大型民企依賴強大的渠道網絡,高效收集、整合優質資源,在戶用光伏的零售陣地獲得優勢。
隨著過去幾年頭部企業的跑馬圈地,頭部民營企業占據戶用光伏開發市場約40%份額。頭部民營企業以正泰安能、天合富家、陽光新能源、晶科能源、創維光伏等為代表,運營全國范圍的零售業務。此類企業擁有廣闊的渠道網絡、規模化的運維能力,能夠實現投資、開發、運營等環節的全鏈條覆蓋。
整體而言,戶用光伏市場的競爭格局較為分散,地方型民企占據過半份額。
由于下游市場高度分散、開發運營領域門檻相對較低,各地存在大量小而散的地方民營企業,其新增裝機開發規模占據行業近過半份額,然而,其開發運營能力與資金實力有限,未來有向民營頭部經銷商轉化的趨勢,行業將逐步整合。
商業模式,央國企和民企大不相同
由于央國企和民營企業對于戶用光伏的戰略定位、切入賽道和自身能力均不同,因此其各自具備獨特的商業模式,且在產業鏈上逐漸形成互補合作的上下游關系。
央國企中短期以資產收購為主,長期將向EPC(工程總承包)+投資和合資共建模式發展。
考慮到央國企的指標壓力,通過從民營企業收購資產包能夠幫助其實現快速上量,央國企更多考慮如何能更快速持有優質資產,資產收購仍是中短期的主流模式。但同時該模式存在諸多劣勢:例如資產分散且品質不理想、資產獲取成本高、信息透明度有限等。近年來央國企也試探性推進自建團隊開發模式,但由于需要大量能力建設,自主開發暫不會成為主流模式。
科爾尼認為,央國企未來會向合資共建和投資+EPC的模式轉移。合資共建模式即為央國企與民企創立合資公司、共建共享收益。以此,央國企得以快速擴充優質的戶用光伏資產,并能夠全程參與決策、開發與運維,打破信息不透明的壁壘。投資+EPC模式即央國企作為投資人與整縣簽訂協議,并將具體項目向外分包。該模式對央國企而言不僅操作便捷,而且資產獲取成本低,已逐漸成為整縣開發的主流模式。
民企自持優質資產包仍為明智選擇,但未來將逐步向輕資產模式發展。
民企則受盈利性驅動,當前自持優質資產運營仍是聰明選擇,但受制于高速開發帶來的資金壓力,也在逐步通過出售資產、合資共建、EPC等模式輕資產化發展。
自持資產包是民企當前的主流業務模式。民企通過全程參與投資、開發與運營,獲取穩定的現金流和潛在資產增值收益,是當前收益最好的模式,毛利可超過1元/W。但由于對資金要求較高且回報周期長,通常需要強大的融資能力。
通過出售資產、合資共建、EPC等模式,民企能夠在未來實現輕資產化發展。出售資產模式即在投資開發后將資產打包出售,且能夠通過談判置換或附加組件合同保證資產穩定與增值。合資共建模式下,民企與央國企組建合資公司以降低資金負擔,并能夠共享央國企的低成本融資。
EPC模式下,民企可負責單一的開發運營模塊,加速資金周轉,雖整體收益性較低,但能夠快速積累經驗并為后續出售代運維服務鋪路。
項目盈利性將穩步提升
光伏電站的內部收益率主要受上網電價、投資/發電成本直接影響,科爾尼預計,未來上網電價會逐漸形成穩定的市場定價機制,上網電價趨于穩定,同時發電成本下降會顯著提升分布式光伏的收益。
2022年中國結束近十年的光伏度電補貼,邁入全面無補貼時代。此時光伏項目已具備盈利性,小額度電補貼(戶用分布式0.03元/度)的取消對項目的營利性影響有限。
在技術和規模效應驅動下,光伏項目的投資成本和發電成本都將進一步下降,從而帶動盈利能力提升。科爾尼預計,2025年國內戶用分布式光伏系統初始投資和運維成本合計,將下降至2.85元/W,并于2030年進一步降至約2.70元/W(圖3)。
系統成本的大幅下降將大幅提升收益率。科爾尼預測,未來各類資源區的屋頂租賃式光伏項目的IRR(內部收益率)都將穩步上升,并將于2030年分別增至13.3%、12.9%和11.9%(圖4)。
兩大發展挑戰
戶用光伏未來將面臨兩大挑戰。
其一,并網消納。當前戶用光伏尚在發展初期,規模有限,尚未出現明顯并網限制問題,但隨著新能源快速發展,電網并網消納能力逐漸飽和,部分城市已經逐漸開始限制戶用光伏并網。未來,針對戶用端的并網制約會越來越多。
其二,電價短期波動。根據國家發改委的2021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指導,除了青海和海南,各地電價均低于燃煤基準價;并且隨著補貼出清,未來電價將隨著燃煤基準價波動,雖然長期趨于穩定,但短期有可能出現波段下行風險。
結合光伏發電的商業模式來判斷,應對上述挑戰的最優辦法就是光儲一體化發展。光儲一體化即通過配套建設區域性儲能,將部分富余電量儲存起來,到電力不足時再銷售出去。這樣既能防止棄光,又可產生超額收益。
考慮到光伏發電和用電高峰時段重合的情況,單向售電給電網的模式對提升項目盈利能力的作用有限,但若引入隔墻售電模式,允許項目不僅將儲存的電量賣給電網,還可以賣給周圍的工商業用戶或充電樁運營商,光儲一體設備就能夠更大程度地提升戶用光伏項目的IRR。
作者為科爾尼全球合伙人;編輯: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