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與芯片一樣被卡脖子,種子的研發、商業化有多大的想象空間?

時間:2022-08-02

來源:創業邦

導語:種子,也被稱為“農業芯片”——在農業中與芯片一樣重要,也與芯片一樣有被卡脖子的風險。

  東方甄選還沒火的時候,俞敏洪獨自一人在直播間賣草莓,168元2斤。

  他覺得確實好吃,但也忍不住吐槽:“除了男朋友送女朋友外,估計餓死我也不會買。”

  可沒過多久,這款名為“紅顏”的丹東草莓,火上了熱搜,賣到百元1斤。

  鮮為人知的是,“紅顏”是國外品種,傳入國內已經很多年。

  事實上,我們日常食物中,很多種子均是來源于海外——包括水果,蔬菜,家畜、家禽等。

  種子,也被稱為“農業芯片”——在農業中與芯片一樣重要,也與芯片一樣有被卡脖子的風險。

  自2021年起,出于糧食安全考慮,國家將種子自主研發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中央一號文件、國家領導人講話、央視的各檔節目,種子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但在創業市場,反套用一句國際政治術語“政熱經冷”:入局者并不多。

  不過,進入2020年,資本對種業的關注越來越多,有創業企業甚至一天見一個投資人。

  那么,種子的想象空間有多大?全球種業的基本格局是如何奠定的?種子的未來和發展會是怎么樣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國家戰略:種子的想象空間!

  作為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我國對種子的需求有千億規模。要實現自主研發,進口替代,未來市場需求非常巨大。

  去年,央視《對話》欄目,詳細講解了我國種業的發展現狀:整體呈橄欖型,分為三個部分。

  頭部是水稻、小麥,不僅完全實現自給,在世界種業市場也有自身優勢。

  大多數種子居于橄欖形中部,基本實現自給,但與世界先進水平有明顯差距的。

  比如:玉米種子每年需進口10%左右。大豆種子能夠全部自給,但產量只有世界先進水平的60%,且因自產不足,每年要進口近億噸大豆。此外,還有生豬、花卉、部分蔬菜等,均存在類似情況。

  居于“橄欖”底部是高度依賴進口的品種,包括部分蔬菜種子,如甜椒、耐儲存的番茄及白羽肉雞等。

  深圳甲子啟航投資有限公司CEO張云祥對我國種業安全情況的評價是:目前情況不影響溫飽,但如果出現卡脖子的情況,對于“吃好”影響會很大。

  比如白羽肉雞,2021年我國出欄量達到65.32億只,餐飲應用極廣,很難被替代。

  相關資料統計,我國種業相關企業約5000-6000家,但大多在種業流通領域。雖然國內已經有數十家上市公司,但產值、研發投入,均與國際巨頭差距巨大。

  而今年,資本市場一直在期盼的最大IPO,正是以種業為核心業務之一的先正達!

  事實上,盡管種業市場似乎已經巨頭林立,市場空間依舊巨大。

  以玉米為例,相關報道顯示:國內市場,科迪華、拜爾、先正達等五家國際龍頭市占比10%左右;隆平高科、墾豐種業等國內十強占比在18%左右。集中度并不高,新興企業依舊具有巨大的發揮空間。

  主糧之外,蔬菜、水果種子可拓展的空間更大——不但可以推陳出新,不斷迭代,甚至部分種子,經濟效益極為可觀。

  據中農美蔬CEO呂亞青介紹,某黑番茄種子,價格曾達到23元一粒,一畝地要4.6萬元。

  何況,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如果能形成育繁-種植一體化,可產生的經濟價值更具想象空間。

  二、全球并購浪潮帶來什么啟示?

  全球種業發展歷經三次并購浪潮。

  第一次并購是在1997年前后,受抗蟲、抗病和抗除草劑功能的轉基因生物技術應用需求推動,以孟山都為典型代表的企業大規模并購種企。

  第二次并購是2004~2008年,農化集團橫向并購具有較強生物技術能力的種業公司,孟山都、杜邦、拜耳、陶氏、巴斯夫等跨國農化和種業集團形成。

  第三次并購是2016~2019年,農業集團間出現超級并購,拜耳并購孟山都、中國化工并購先正達,杜邦與陶氏合并分離出科迪華,這一系列金額高達2000億美金的并購使全球種業集團壟斷格局形成。目前,拜耳、科迪華分別占據全球種業市場份額的29%、21%。

  這三次并購浪潮奠定了目前全球種業的基本格局,也給我國種業發展帶來一些啟示。

  一是全球種企的壟斷格局已形成。生物技術和資本力量推動全球種業進入寡頭壟斷時代,農藥、化肥和種業等跨行業的兼并重組推動全球種業呈現集中化、多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格局。美國前三家種企2019年在美國國內的市占率合計超過70%,而我國前十種企種子銷售額在國內占比僅為16.83%。

  二是壟斷企業研發投入長期領先。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表明,未來糧食增產80%依賴單產水平的提高,而單產增加的60%~80%來源于良種的科技進步。以轉基因技術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推動了美國乃至全球農作物產量成倍增長。

  如拜耳2019年研發支出53.42億歐元,占銷售額的比重為12.3%,因超前布局轉基因技術,擁有了全球90%轉基因種子專利權,其2/3 的銷售收入來自基因專利。而2019年我國A股前三家種企研發投入分別為隆平高科4.12億元、登海種業0.8億元、豐樂種業0.57億元,共計5.49億元,僅為拜耳的1%。

  三是種業產業鏈呈現一體化格局。育種是產業鏈前端和核心。前三大種業集團的形成路徑,均是制藥或化工背景的公司通過并購擁有生物技術研發能力或有關鍵性狀專利保護權的種業企業,推動現代種業產業鏈的一體化格局,實現了農業生產要素在產業鏈上下游的融通。

  孟山都先后進行了約300次并購,實現了種業公司間資源、技術和渠道的持續整合。全球前20家種業公司均是集研究、開發、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于一體的大型公司,經營模式和業務范圍多元。

  未來種業的競爭,是種子、農藥和數字農業的綜合競爭。

  那么,國內有哪些企業看中種子的發展了呢?

  三、誰看到了種子的未來?

  事實上,看到種子背后價值的企業并不在少數。

  最為顯著的是白酒行業。

  今年春天,茅臺宣布成立紅纓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進入高粱種業領域。此外,還有江小白、牛欄山二鍋頭等。

  喜茶也于今年年初開始自己種草莓,同時涉及草莓種業,以打造穩定而優質的供應鏈。

  消費端更早的先行者是內蒙古的三胖蛋瓜子,并已通過種子建立自己獨特的行業優勢。

  該企業主打原味瓜子,不但味道好,還總比別家的大,極具辨識度。因此,即使218克售價高達33.8元,依舊做到了細分市場領頭羊,復購率更超過了85%。

  原因?三胖蛋股東之一是新三板掛牌的種業公司三瑞農科,專門研究葵花種子。兩家聯手在內蒙古河套地區建立了“種子研發+農戶種植+品牌瓜子”的模式。

  事實上,在該模式中受益的,不僅有三胖蛋瓜子。

  此前,河套地區農戶種植葵花籽使用的是美國進口種子,一畝地要花去三四百元,占收益近四分之一。三瑞農科的新品種研發成功后,種子成本降到每畝六七十元。

  優良的種子,能為終端企業建立優勢顯而易見,但以種子研究為方向的創業企業依舊稀少。

  睿獸分析數據顯示,2021年至今,種業研發領域共發生投、融資及收并購事件18 起。其中,上市公司參與的并購、收購8起,風投基金參與的投資8起;政策性引導基金參與2起。

  8起風投參與的事件,涉及7家企業,其中2家種業服務平臺,5家種業研發公司。作為種業研發服務平臺的博瑞迪生物是近一年來唯一獲得兩輪融資的種業研發企業。

  該企業成立于2017年,兩輪融資分別發生在去年9月和今年7月,最新A+輪融資金額近億元。

  此外,IDG資本參與了兩家企業的投資,中農美蔬和邁澤裕豐——均以高新技術種子研發為主,且是上述投融資事件中唯二在去年才成立的企業。

  顯然,僅從直觀數據看,新興企業,尤其值得風投出手的新興企業并不多。

  但如果換個視角,從時間序列,會發現一些新的變化。

  上述18起事件中,2021年上半年僅1起,為深圳前海紅富瑞盈基金對華智水稻生物的A+輪投資。

  其余17起均發生在去年下半年至今的一年時間內,尤其進入2022年以后,一二級市場對種業的關注似乎均有了新的熱度。

  據博瑞迪創始人張嘉楠介紹,去年融資時,很少能找到機構愿意看農業項目。而今年三四月份,資本寒冬之下,他卻往往需要一天見一個投資人。

  中農美蔬完成種子輪融資是在去年年底,而今年,據該公司CEO呂亞清介紹,資本對他們的關注依舊熱度不減。她已經見了七八十位投資人,不過目前并不急于新的融資。

  這是否預示種業創業的大環境開始轉暖呢?

  四、研發:真的和芯片一樣!

  “種業被稱為農業芯片,研發真的像芯片一樣?!?/p>

  為何種子研發初創企業少?啟航投資CEO張云祥這樣解釋,并給出了三個關鍵詞:“周期長、見效慢、非常耗費資金?!?/p>

  傳統育種,比如為國人所熟知的雜交育種,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才能培育出一代優良品種。

  新育種技術雖然已經能很大程度縮短時間,但對于資本來說,周期依舊太過漫長。

  目前,國內育種技術處于3.0時代的分子育種逐漸普及,4.0時代的基因育種剛剛展開的階段。

  分子育種的優勢,張嘉楠以奶牛育種舉了個例子。

  傳統條件下,用于育種的公牛個體是否優良,需要等其長大,配種后再生下母牛,待母牛長大,能夠產奶時,根據公牛女兒的產奶性狀判斷公牛的好壞。每個周期需要5.6年。

  如今,通過基因監測技術,公牛生出來之后,提取基因,根據基因序列,馬上就可以知道這頭公牛性狀如何。周期最短可以到1.5年。

  這也是如博瑞迪、科騰等育種服務平臺存在的價值所在。

  4.0時代的基因育種,效率更高,國內也儲備了大量技術,但目前政策層面僅僅開放了極少數領域。

  技術之外,是對人才和資金的需求。

  國內育種人才大多沉淀在大學及科研院所,但其成果與市場的銜接、轉化一直效率不高。

  而設備方面,現代化育種平臺,一臺儀器就需要七八百萬。取樣檢測,以番茄為例,要測3000多種物質——資金投入,可見一斑。

  因此,一方面,自主研發的國家戰略,將更多由大企業承擔;另一方面,創業領域中,部分新興企業,一如中農美蔬,會依托科研院所而生。

  中農美蔬是一家以風味番茄為研發方向的企業——簡單來說,就是如何讓番茄更好吃。

  該公司CEO呂亞清從事番茄研究已經12年,先在外企,后進入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對風味番茄的研究,也已經有5年以上時間。

  研發有一定基礎,并在小范圍內獲得認可后,中農美蔬才以公司形式獨立運營。

  五、種業發展方向

  1、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母”

  中國種子銷售收入前5名(CR5)企業(即隆平高科、北大荒墾豐種業、荃銀高科、廣東鮮美種苗與登海種業)種子銷售收入占比僅為10.6%,與全球種業的市場集中度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在我國,目前種業企業多達7300多家,10億元以上營收規模的僅有31家。我國呈現出產業過于分散且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的行業競爭格局,導致與國際種業巨頭相比,我國種子企業的研發技術、研發投入距離全球領先種企仍有較大的距離,并制約我國種業發展壯大。

  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國家種業振興,迫切需要加快提高我國種企集聚度,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母”。未來,中國將繼續加大國內外種業整合力度,持續引入優質種業資源和創新要素,實現種業板塊外延式擴張。全力推動隆平高科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縮小與全球種業第一梯隊差距。

  2、加大種質研發投入

  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GDP的比重只有0.71%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2%—3%的財政投入水平,也遠低于全國所有行業平均2.14%的投入強度,種業科技投入缺口更大,難以適應新時代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新要求。近年來,國內種企紛紛加大種業研發投資。例如,蘇墾農發投資20億設立江蘇種業集團,加強種業的競爭能力。希望能夠能夠有效發揮在種質資源、新品種創新、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優勢。

  3、推進轉基因產業化

  轉基因作物具有較高經濟效益。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表示,玉米試點轉基因品種特性優良,節本增效優勢明顯,具體體現在,轉基因大豆除草效果在95%以上,可降低除草成本50%,增產12%。同時,轉基因玉米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可達95%,大幅減少了防蟲成本。此外,轉基因玉米籽粒中霉菌毒素的含量低,品質也好。

  據悉,農業農村部正在對《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等四個部門規章進行修訂,明確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應用的有關規定。未來,將穩妥有序推進轉基因等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

  六、尾聲:研發之外的商業化

  研發之外,種業最麻煩的還在如何商業化。

  “種子,是生命?!睆堅葡檎f,“但凡與生命相關,所涉及的因素都會非常多。”

  培育出優良品種只是第一步,要進入種植環節,還要考慮種子對區域的適應性,以及土壤、光、水、肥等各種要素。

  大田作物之外,價值更高的經濟作物,要實現最終的商業價值,從種植開始,還有渠道、零售終端等多個環節。

  每一個新品種,都代表著未知風險。要說服鏈條上各個環節,均需要成本和時間——這是一個誰來種,誰愿意賣的問題。

  據張云祥介紹,業內早已研發出無皮花生和甜味花生,但推廣一直不盡理想。

  與之相對應的,是佳沛奇異果、都樂香蕉等品牌農企——消費者購買時只會認品牌,并不在意是什么品種。因此,渠道商和終端零售商對其也就更為放心。

  “當你沒有一個很強大的品牌,要去推新品種會很難?!睆堅葡檎f,品牌農企不僅有強大的渠道能力,而且非常熟悉消費者的口味,知道應該推什么樣的新品種給消費者。

  但在國內,這樣的品牌農企還遠遠不足。

  此外,張云祥認為種業變現的另一個途徑是:服務食品企業。

  他舉例說,肯德基等制作炸薯條,對土豆的干物質含量有很高要求。因此上游種子研發企業會不斷推出該方向的新品種,最終會由這些零售巨頭買單。

  下游需求明確,種業研發企業就更能有的放矢,不擔心無人買單。

  張云祥認為,國內問題恰恰在于,下游需求不明確,無法傳遞給種業研發企業;同時,種業企業即使研發出好的品種,難以有成熟的渠道迅速商業化。

  只有相關生態更趨成熟,“在這樣的環境下,種子研發企業才能更凸顯其高科技屬性?!睆堅葡檎f。

  不過,也可以看到,今年以來,茅臺進入高粱種業,喜茶開始自己種草莓……

  相信隨著越來越多企業,認識到種業的價值,相關生態也會逐漸改善、成熟。屆時,或許更多的種業研發企業也會開始“發芽”。

  來源:創業邦 ,中商情報網,中國經濟周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