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中芯國際比臺積電、三星還是落后兩代。現在市場對中芯國際7納米技術不會抱有過高期待,因為中芯國際也受到美國制裁,無法購買EUV光刻機。
中芯國際可以用DUV光刻機制造7納米芯片,甚至可以制造更先進的芯片,只是成本可能會高一些。2020年中芯國際就曾宣布要開發7納米技術。
幾天前,ASMLCEOPeterWennink參加會議時表示:“我們必須意識到中國是半導體產業的重量級玩家,在更加主流的市場更是如此。它是全球市場很重要的供應商,我們必須對禁令保持謹慎。”他認為中國擁有DUV產能,而世界需要DUV芯片。
2021年ASML的銷售額約為220億美元,當中15%來自中國大陸。在過去2年里中國大陸已經成為最大的半導體設備買家,2021年投入約296億美元,超過韓國和中國臺灣。
我們來看聽聽外媒都是怎樣討論中芯國際7納米芯片的:
TomsHardware:用來學習的
MinerVa比特幣挖礦芯片看起來相當基礎,尺寸只有4.6x4.2mm,也就是說中芯國際的芯片研發仍處在早期階段。一般來說這種小而簡單、相對基礎的芯片經常是用來學習的,以便進一步確定技術。
礦機芯片特別適合新技術實驗,因為廠商可以用很多小芯片組成強大的機器。具體到MinerVa芯片,一塊主板上有120塊芯片,功耗達到3300瓦。當7納米技術成熟,當良率提升,相信中芯國際會制造更大更復雜的芯片。
需要注意的是7納米這樣的術語越來越像一句營銷口號,與具體的物理評價標準越來越遠。在真實世界中,影響制程成本和性能的因素有很多。
長久以來,美國禁止ASML將EUV光刻機賣給中國,這樣做的確可以延緩中國的研發進度,但中國正在努力打造自己的EDA生態系統。中芯國際已經證明,中國可以用不太先進的設備制造先進芯片,雖然利潤低一些,但可以增加營收。
中芯國際的7納米芯片會不會被美國制裁大棒盯上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中國有日漸成熟的芯片設計師生態系統,它可以在國內設計,也許還可以避開制裁的影響。
Theregister:美國制裁之網并非萬能
雖然美國布下了制裁之網,但中國還是成功制造出7納米芯片。為什么?當中一個原因是中芯國際可以用DUV光刻機制造7納米芯片。之前也有企業做到過,比如在EUV引入之前臺積電和三星就曾成功過。后來廠商用EUV光刻機降低芯片復雜度,削減成本。
總之,從目前的報道看中芯國際有能力制造7納米芯片,這不是一件易事。另外,相比是否能使用EUV光刻機,良率才是中芯國際目前要解決的大問題。
美國似乎正在努力說服ASML不要將DUV光刻機賣給中國。根據韓國媒體的報道,中芯國際在2023年之前將投入110億美元增加DUV產能。
芯片觀察者DylanPatel認為,目前英特爾還沒有為客戶制造7納米芯片,中芯國際做到了,這說明中國大陸走在美國、歐洲之前,率先擁有7納米芯片制造能力。
DylanPatel還說,除了中國大陸之外,目前能制造7納米芯片的只有中國臺灣和韓國,這樣的格局對美國來說并不“安全”。
亞洲時報:臺積電規模仍比中芯國際大10倍
如果美國禁止ASML向中國出售DUV光刻機,ASML將會被迫拋棄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之前看似不可能,但現在美國政府似乎有可能逼ASML就范。
如果真的禁止DUV出售,尼康會受傷,因為它是ASML第二大供應商。美國AppliedMaterials、LamResearch和KLA也會受傷。
雖然美國禁止中芯國際獲得尖端技術,但它的業務規模還是在不斷增長。中芯國際創建于2000年,按半導體制造營收計算,現在它排在第五位,僅次于臺積電、三星、聯華電子和GlobalFoundries。
2021年的數據顯示,臺積電的規模比中芯國際大10倍,三星大1.6倍,GlobalFoundries大21%,但其它芯片廠都比中芯國際小。2021年中芯國際約有64%的營收來自中國,22%來自北美,14%來自歐亞大陸。
目前中芯國際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建有200m、300mm圓晶廠,還有三座新的300mm圓晶廠正在建設。
MinerVA新聞沒有對中芯國際股價造成太大影響。與此同時,美國似乎有意進一步關緊大門,但它們的政策可能已經過時了。
韓國《中央日報》:中美差距仍在縮小
美國的禁令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是否有效值得討論。實際上,10納米以下尖端芯片所占的份額相當小,正因如此,中國才會采購DUV光刻機生產不那么先進的芯片。
2019年中芯國際已經攻克14納米技術,如果大規模量產,它幾乎可以生產除AP(應用處理器)以外的所有芯片,AP是智能手機、電腦CPU需要的芯片,當然大多電子設備也能用。
華虹半導體只制造40納米及更落后的成熟芯片。盡管如此,即使中國企業無法制造比10納米更先進的芯片,它仍然可以滿足國內需求。
就目前來說,面對美國禁令中國的確沒有有效的反擊手機,但中國與美國的技術差距仍在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