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半導體設備是一個高壁壘、高研發、長積累、跨學科的產業,門檻之高,并不是短期砸錢可以造出奇跡。當下,有“門外漢”不信邪,企圖靠短期資本來撬動紅利,通過挖人、砸錢等手段來復制造富神話,卻沒想過由此而來的人才分散、知識產權等觸碰紅線的問題,這些問題對產業的影響不可謂之小。本文中芯謀研究將從現象、影響、建議三方面入手,聊一聊這些國內半導體設備的怪象。
跨界入局,攪動池水
國內半導體產業鏈設備主要依賴于進口。隨著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進口半導體設備的數額也越來越大。國際廠商在半導體設備領域擁有多年的積累,構建了很強的護城河,使得國內半導體設備廠商很難打入市場,導致國內半導體設備廠商在企業體量、市場份額和營收方面均差距巨大。但中美貿易戰釋放出了國產化機遇,國內半導體設備廠商因此得到重視。
然則,放眼全國,老牌半導體設備企業、初創半導體設備企業、跨界半導體設備企業,誰才是國內半導體設備產業破局者?
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初期,北京、上海等地布局半導體設備。經過二十余年的不斷積累,諸如北方華創、中微公司、盛美上海等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憑借其獨有的技術在國內市場打響了名號——包括半導體薄膜沉積設備、刻蝕設備、清洗設備和電鍍設備等,這些國產化程度較高的領域中是老牌半導體設備公司起到了中堅作用。
事者,生于慮,成于務。老牌設備企業出生于國內產業鏈需危難時刻。從埋頭研發到上量供貨再到實現盈利,花費了十幾年光景。從這類半導體設備企業的共同點上看,半導體設備行業發展的關鍵不僅在于半導體設備本身,進入大生產量產線才是半導體設備接受挑戰的開始——這其中需要半導體設備廠商擁有與客戶共同研發工藝應用的能力,配合客戶進行新的工藝開發;能夠及時響應產線客戶的售后及后續的服務的跟進、解決等,這也要求半導體設備廠商擁有穩定的團隊,與下游客戶之間做好磨合。
務實、穩定的行業領頭人和技術團隊,正是半導體設備企業邁向成功的關鍵之一。他們經過數十年的積累,承受住了市場的考驗。當產業化機遇來臨之時,這些經驗老道、實力雄厚的實干企業就乘風而起。
與此同時,投機者們也嗅到了機遇的香氣。于是,出現了一大批受資本熱捧的初創設備企業。這類公司由于成立時間尚短,為了博得資本眼球,不惜重金從國內外設備大廠瘋狂挖人迅速完成團隊的組建,看似熱火朝天,但實際上卻打散了國內半導體設備產業的發展節奏。
另外,有些初創企業,只看大廠背景,不關心人才實力,照單全收,一些正在大廠里積累經驗的初級人才,匆忙跳槽到初創企業。在這些初創企業積累不足,必然要走不少彎路,“臨時抱佛腳”靠挖人組建新團隊不僅不能解決當務之急,還有專利侵權及商業秘密泄露的風險。除此外,更有一些初創企業是在“畫餅充饑”騙投資,這種做法就更不可取。
半路出家的跨界公司則介于老牌半導體設備企業與初創半導體設備企業之間,他們并不是“白手起家”,而是從其他設備領域進入半導體產業。但半導體領域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如果創始人沒有積累,就很難把握半導體市場的真實需求。對于他們來說,未知的市場領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加之半導體設備的精密程度要求更高,因此,其出產的設備也有待后續驗證。
而國內半導體設備的產業化又迫在眉睫,所以,這類企業也只能采取“上陣才磨槍”的方法靠臨時挖人來組建新團隊,這樣做同樣存在著專利侵權及商業秘密泄露的風險,難擔重任。當然,跨界玩家目的非常清晰,僅是搶半導體風口,靠炒股票實現“造富神話”。
我們應當意識到,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不能沒有先進引領;一支肩負重任的隊伍,不能沒有榜樣標桿。人才作為國內半導體設備產業的關鍵動力,人才分散不利于標桿企業的構建,進而會對國內半導體設備的產業化發展造成危機。在半導體設備領域,與其采用“螞蟻戰術”,不如“集中力量干大事”。
風險之高,影響幾何
毫無疑問,人才、資金上的分散,不利于國內半導體設備領域產業化的形成。而由此出現的知識產權問題,則會更為嚴重地影響我國半導體設備產業化發展的腳步。
目前全球半導體設備產業基本屬于寡頭壟斷局面,新興企業很難通過挖人實現技術突破,即便是挖來了,臨時組建到團隊也很難形成戰斗力。另外一方面,國內半導體設備人才的數量是有限的。越來越多新主體的出現,則意味著這些有限的人才將分布到更多的企業當中,力量不集中就很難攻克產業難題。
再者,現在國內半導體設備新主體的人才多是從老牌企業當中跳槽出來的,其中還有一部分觸及到了技術泄露和侵犯知識產權的風險。采用用侵權設備生產的芯片也是侵權產品,最終會影響下游客戶端正常生產。另一方面,如知識產權無法得到保障,新主體利用別人砸下重金研發的技術來進行市場競爭,不僅會損害其他公司利益,還會使得多數企業陷入低水平低價的重復競爭。
知識產權是半導體行業競爭中的一個關鍵。國內半導體設備廠商難以搶占國際半導體設備巨頭的市場,有一部分原因是國際廠商們已經建立起了高高的知識產權城墻,使得后來者需繞過這些專利墻進行創新。但由于公司人員的流動,存在著核心技術泄露的問題,由此所引發的知識產權糾紛時有發生。
今年5月韓媒Businesskorea就曾報道稱,三星前員工因涉嫌將三星電子旗下子公司SEMES開發的半導體清洗設備技術出售給他國企業,從中獲取了數百億韓元的非法利益。不僅如此,據悉,SEMES公司為研究開發這一技術投資了2188億韓元,技術泄露或導致該公司每年遭受400億韓元以上的經濟損失。最終,這位在SEMES任職超過十年的員工以及涉及此案的7人也因此被提起拘留起訴。
知識產權糾紛一旦產生,則會對糾紛雙方產生不同的影響。首先,牽扯知識產權糾紛的雙方都要花費巨大的精力來處理糾紛,二則如果被判定是侵犯知識產權,則意味著要支付巨額的賠償金或是高昂的專利費用。對于老牌廠商來說,成熟的機制承擔知識產權糾紛所帶來的風險,但是對于初創企業或者是正在發展中的企業來說,知識產權糾紛的問題一旦出現就會對他們未來的發展造成巨大的打擊。存在說不清道不明的知識產權糾紛的企業,發展很難長久。
從問題的B面來看,知識產權糾紛不斷增多,也代表著半導體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意識需不斷增強。從每個企業、每個員工做起,聚水成海、聚土成山,共同營造和維護良好的知識產權環境,才能使得知識產權環境不斷完善。有專利的公司繼續保持良好的毛利,同時因為現有技術在專利有效期內受到保護,使得其他企業必須采取差異化的創新才能進入市場,形成行業內良性競爭的創新氛圍,進而也將會更好地促進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整體發展。
認清現實,扶大扶強
一面是時代賦予國內半導體設備產業的機遇,一面是行業內卷嚴重的危機。產業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引導國內半導體設備的產業化發展。芯謀研究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越是要在情緒激昂之時,越是要保持頭腦的冷靜。
當下的產業火爆,資本不斷砸向產業,讓整體環境變得浮躁,致使非專業人士加入其中,李鬼李逵混作一談。近期業界出現跨國商業秘密泄露糾紛案時,真假猴王難以辨別。對于半導體設備來說,門檻更高,更需要長期積累,并不是靠臨時挖人就能組建一支完善團隊的。我們需要冷靜看待半導體設備產業,企業需以技術突破為導向,而非低水平內卷,企業更要以成績說話,僅靠資本媒體肆意宣傳、夸大其辭,反而是破壞了整個產業的生態。
第二,要樹立標桿力量,積極投資主要企業。
半導體設備產業作為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卡脖子”環節,需要具有數十年技術沉淀的龍頭企業去解決這塊難題。優質企業在實力層面上具有優勢,在風險層面上也更好把控,是打通這個關卡的重要角色。不將資金投向主要企業,進行分散的投資則不利于優質企業的培育,也更難以攻克“卡脖子”難題。
第三,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
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環境。從國家層面,對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材料、產品設備產品,從立法、政策和輿論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營造良好的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環境。只有保護好知識產權,才能夠有可持續的技術創新。
第四,要重視產業鏈協同,培養設備產業化發展。
半導體設備的發展離不開上下游產業的協同,尤其是在半導體分工走向細化份額趨勢下,協同能力已然成為了半導體設備公司實力的一種體現。同時,半導體設備企業與上下游廠商建立協同的同時,不僅會激發他們的創新,還會進一步支撐半導體設備的產業化發展。
最后要讓已經成功的設備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避免價格戰,低水平重復競爭,避免爛尾潮。跳出無效內卷,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造差異化技術的產品。
因為me-too的產品永遠無法超越原創,me-too只能夠模仿現有產品,無法模仿原創中的未來產品,再加上專利都有十年以上的商業保護期,這樣永遠處于隔代追趕狀態。要在國際市場中大放異彩,就必須創新,最好是原始創新,這樣才能更有助于提升國內半導體設備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