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2022年7月15日——數字化浪潮下,創新驅動在推進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實現雙碳目標進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企業應如何建設開放創新生態,形成持續的創新能力,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2022施耐德電氣創新峰會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在綠色智能制造生態創新圓桌論壇中,來自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阮芳、中科創達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趙鴻飛、創業邦創始人兼CEO南立新、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熊宜以及施耐德電氣戰略聯盟&創新投資中國區工業自動化創新生態負責人蔡婷婷,圍繞價值共生促生態創新與協同發展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當下,創新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更是企業實現差異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企業不僅需要匯聚內部資源推進技術創新,更要積極構建創新生態加速創新進程。阮芳指出:“創新生態的構建將有效聚合生態體系內分散的需求方與供給方企業,實現由’零和競爭’向’協作共贏’的轉變,以價值共生的生態協同更好地賦能客戶,穩固和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創新不僅關乎企業當下的生存,更關乎企業的長遠發展。”南立新進一步表示,企業單打獨斗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式,個體企業間的創新競爭將演變為創新生態系統間的模式競爭。創新生態的建立將有助于企業保持生命力與競爭力,聯合生態合作伙伴,發掘更多商業機會,找到帶領企業實現二次騰飛的“第二、第三曲線”。
從企業角度出發,應如何構建協作共生式創新生態?趙鴻飛認為,生態創新的構建應立足企業實際需求,注重“天時、地利、人和”的把控。企業不僅要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規律,將創新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更要找準自身的生態地位,實現內外部深度融合。資本、心態與經營管理模式的多維度開放,將助力企業構建更高價值的創新生態。
圍繞開放創新生態的建設,熊宜提出了“本土化”與“場景化”兩大要點。企業不僅要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生態,也應依托于具體場景痛點,以清晰目標為出發點,攜手合作伙伴,基于各自優勢推進協同創新,才能構建長期、穩定的生態。施耐德電氣長期致力于整合工業生態資源,孵化、培育和加速創新,已連續3年舉辦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孵化中小企業生態伙伴,為行業發展提供可落地、可復用的解決方案。
開放創新生態系統是多方合作共贏的過程,蔡婷婷強調:“針對客戶多元化的需求與技術的快速迭代,創新生態的構建將進一步發揮創新推動力,助力企業聯合創新并賦能客戶,為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當下,企業早已不再是孤立的系統,開放合作與技術創新已然成為工業領域發展的重要引擎。未來,施耐德電氣將持續推動創新生態構建,與合作伙伴攜手共進,聚生態之力,攜手共創,助力工業企業低碳可持續發展與數字化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