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芯片短缺呈現(xiàn)新形態(tài):比前兩年更嚴重?

時間:2022-06-16

來源:2030出行研究室

導語:我覺得延續(xù)近2年的汽車芯片危機,其實還在通過另外的形式延續(xù)下來,只是我們已經(jīng)沒辦法像“救火”一樣處理,再怎么用力,能力極限也擺在那里。

  從去年開始,大部分Tier1跟著車企都是保供優(yōu)先的策略,多下訂單(實際需求100%,給的訂單增加到120-130%,而芯片廠家根據(jù)不同Tier1和車企的需求調配以后,實際分貨拿到90%),也就是說折騰了這么久,其實車企是沒有能力建立buffer來保庫存的。

  · 從國內外的車企來看,產(chǎn)品規(guī)劃5到8年的周期,本來是通過較多訂單建立戰(zhàn)略庫存的模式,各家盡量是增加一些儲備,這也客觀上加大了調貨的難度。芯片都沒有庫存,預測壓得死,所以也客觀上造成了2022年上半年整個市場的疲憊。2021年的保供耗費了很多的資金和精力,到2022年在市場端需要選用新的策略。

  · 從陷入供應瓶頸的MCU和專用ASIC來看,車載MCU穩(wěn)定周期使得MCU的價格在過去數(shù)十年來非常緩慢地下降,但是在2021年價格甚至超過了Tier1的預期,而目前制造企業(yè)在成熟制程的有限投入,使得未來五年預期價格還會上漲。這嚴重侵害了Tier1的議價能力和實際盈利。

  所以我的理解是,2022年其實進入了常態(tài)化的缺芯狀態(tài)。

  在歐美,由于芯片持續(xù)緊張,新車和二手車價格都在上漲,車企并沒有持續(xù)的動力去高價拿芯片。在國內2021年這一波芯片的緊急調貨和工程更改帶來了很多的售后問題,這使得2022年繼續(xù)這種策略,需要更大的決心——成本上升和質量下降。按照一位朋友的說法,“不是在討論芯片緊缺就是討論之前更換帶來的質量問題”。這也就成了常態(tài)化的緊缺,整個供應鏈開始自我優(yōu)化,針對細分市場去打造爆款和集中精力供給高利潤車型。

  MCU的價值量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到32位的占了76.7%,16位的是17.6%,8位的只有4.7%。全球的主流MCU制造商,瑞薩、英飛凌、NXP、ST、TI、Microchip這6家占了90%以上的車載MCU份額。

  · 8位(Microchip、英飛凌、NXP)用在低端風扇控制、空調面板、雨刷、天窗、車窗、座椅、門的控制;

  · 16位沒有新的應用,主要用在一些傳統(tǒng)動力模塊里面;

  · 32位分高功能安全和多功能(瑞薩、英飛凌、NXP和ST),涵蓋動力總成(發(fā)動機、變速箱)、底盤電子(ESP、EPS等等)、座艙(儀表和中控)、車身控制、ADAS的傳感器和控制、泊車系統(tǒng)等等功能。

  在整個過程里面,其實比較大的問題,還是通用MCU和汽車MCU都是集中在前6大汽車半導體公司手里,而汽車企業(yè)也根據(jù)自身的要求給了自己偏愛的MCU供應商清單。在原本平滑的供給曲線里面,大家總有個緩存庫。而到2022年上半年,其實當前只有很少的企業(yè)能夠在合理的價格體系下攢到足夠的芯片。

  (備注:這有點像電池,漲價40%的電池你買多少合適、多少才夠?)

  臺積電2022 Q1財報顯示,第一季度營收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約合170億美元,同比增長35.5%;凈利潤約為70億美元,同比增長45.1%。從技術制程角度,2022Q1 16nm及以下先進制程芯片營收占比64%,其中5nm芯片貢獻20%營收,7nm芯片貢獻30%營收,16nm芯片貢獻14%營收,28nm芯片則貢獻11%營收,剩余制程芯片合計占25%。臺積電預計3nm制程(N3)將于2022年下半年投產(chǎn),計劃2025年生產(chǎn)2nm芯片。

  所以這里最大的疑問是,在2021年到2022年Q1這段時間,真正能緩解汽車MCU和其他配套的汽車芯片供給到底增加了多少?

  PART 2:改變到底是否管用?

  車用MCU,由于成本和性能考慮,工藝節(jié)點是相對比較落后的,基本集中在40nm、56nm制程范圍的傳統(tǒng)節(jié)點工藝,而在過去的幾年中臺積電和其他芯片企業(yè)沒有新增投資(臺積電在2021年逐步傾向性的增加),使得產(chǎn)能還是緊張。下面這張圖做得比較清晰,臺積電的主要工作其實是拉開跟其他車企的差距,對它來說投入成熟工藝并不是一個很有利的決策。

  由于支撐車載晶圓的生產(chǎn)線,還是要經(jīng)過TS 16949認證,加上整體需求增長,2022年下半年即便有所緩解也將是逐步的。到2022年,甚至半導體設備的MCU供應,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你說這個擴建產(chǎn)能的過程怎么可能順利。

  在電動汽車里面,由于多了BMS(CMU)、PDU、DCDC、OBC、PTC、電動壓縮機、逆變器和VCU等部件,如果設計復雜的話,相當于一下增加了10幾個MCU。我們可以對比大眾MEB平臺對MCU的使用比之前的傳統(tǒng)車型要多不少——在使用集中式架構之前的電動汽車,對于MCU的依賴程度是很高的。

  這么多功能的增加,如果不做軟件集中化去轉入SOC,這也客觀造成了在10%的滲透率下,MCU的緊缺程度很窘迫。

  也就是說,類似豐田這樣對Tier1供應鏈體系實現(xiàn)強控制的傳統(tǒng)車企,也在芯片危機下吃癟,只控制到Tier1和Tier2其實沒用,不增加芯片的可視化和透明度,這個虧將是持續(xù)的。

  小結:

  我覺得延續(xù)近2年的汽車芯片危機,其實還在通過另外的形式延續(xù)下來,只是我們已經(jīng)沒辦法像“救火”一樣處理,再怎么用力,能力極限也擺在那里。


中傳動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ǎng)(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lián)系。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wǎng)”,違反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wǎng)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wǎng)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lián)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lián)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