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當AI遇上攝像頭:預測違法是否靠譜?

時間:2022-06-13

來源:智慧城市網

導語:看過美劇《疑犯追蹤》的人想必對主人公創造的“機器”印象深刻,這臺“機器”能夠通過大范圍監控來預測、預防犯罪。

  不少人感慨,如果這些技術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對于公共治安無疑是極大利好。劇中的“機器”做到了準確,現實版AI是否也能成功?

  違法預測為社會安全提供更多可能

  近,這項技術有了進展。據新華社報道,日本一家初創企業宣稱研發出一款AI軟件,通過分析店鋪內監控錄像,即可發現涉嫌偷竊的可疑行為,在竊賊“動手”之前識別他們,從而達到預防違法的目的。據日本“IT媒體”報道,這款軟件在測試中于10天內至少幫助發現了7名扒手。

  其實,類似情景早已上演。在洛杉磯實時犯罪預警中心,電腦屏幕墻上的洛杉磯電子地圖正不停閃爍,每一次閃爍都代表那個地區可能即將發生一次惡性違法活動,工作人員可根據預警派遣警力,及時干預。

  這是大數據公安警務模式的開始,也可以說是未來的警務模式。雖然它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其潛力不可忽視。當AI技術遇上安防監控攝像頭,加上公安系統長年累月收集積累下的數據,視頻監控系統便可進行實時數據智能分析,為公安機關打擊違法提供了更多可能。

  這一技術是否可行?

  2018年,英國警方希望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來預測嚴重的暴力犯罪,然而其可靠性遭到了質疑。質疑者稱,由于人口密集、貧困和沖突頻發的地區駐扎著更多警力,警方逮捕嫌犯概率更高,系統分析時便會側重這些地區的居民,導致結果出現誤差。

  那么,用AI配合視頻監控來預測違法,究竟靠不靠譜?

  從理論上來看,基于AI的視頻監控的“預測”是可行的,不過要看具體場景。例如在ATM機上,監控視頻結合自然語言識別能夠實現詐騙預警;當有人在門口長時間逗留或者在門禁設備上加裝物體時,設備將報警,實現“預防”違法。但室外場景比較復雜,人流以及光線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其準確率,導致誤報率非常高。

  另外,牛津互聯網研究所SandraWachter認為,此類系統的本質困難在于,評估在沒有警察或其他服務干預的情況下如何證明結果準確。

  總而言之,從算法角度來說,通過大數據技術做事前研判,在海關、交通等部門準確率可觀,該技術已足敷應用;但應用于日常的提前干預來說,該技術可行性不高。

  結語:不少案例證明,AI有時比人類更公正,但反之亦然。我們需要提倡此類研究,以驗證AI所能做的與不能做的。不可否認的是,這項應用將克服上文所提及的缺陷,發展得更成熟。當然,在應用之時也不可避免地面臨倫理問題。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