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移動機器人企業面對疫情的圍困,表達了今年的感受。
今年的生意很難做,一是很難拿到訂單,二是拿到訂單貨卻不能發出去。現在整個供應鏈都很緊張。
除了生產和物流的限制,更讓企業心寒的是,第二季度的訂單并沒有回升。
在往年的這個時候,訂單應接不暇。今年整體看下來,真的很難,訂單明顯在減少。
第一個多米諾骨牌倒下后,危機和挑戰似乎正在加速。為什么今年移動機器人市場反應如此激烈,許多汽車制造商向高級移動機器人透露了背后的原因。
01
疫情重圍,價格卻一再下跌
從10萬到5萬,再到3萬。
自去年以來,二維碼導航AGV的價格似乎已經轉移到了快車道,但這次是為了加速降價。
一個3萬的二維碼導航AGV能賺多少錢?
面對這種靈魂的折磨,這個行業似乎用沉默掩蓋了背后的無奈和悲傷。用業內的俚語來說,就是價格戰打下來的時候,大家都在擔心賣AGV,賺錢賣白菜。
價格戰的原因之一是融資熱度不斷上升,移動機器人企業為了搶占市場而盈利。
中國移動機器人領域融資情況2016-2021年。
據GGII不完全統計,2021年移動機器人領域共發生融資38起,融資總額累計達47億元。2022年第一季度,移動機器人投融資活動11起,總金額超過22億元,同比增長256%,平均單筆融資金額超過2億元。
從融資數量和融資額度來看,移動機器人的發展勢頭相當迅速。
資本介入后,市場呈現出產品價格逐年下跌。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分析師蔡慶偉表示:過去幾年,移動機器人產品普遍在降價,但今年的降價幅度可能比往年小很多。
除了產品價格的不斷下跌之外,進入者的增加也使得整體市場競爭趨于白熱化。
GGII數據顯示,與5年前的60多家相比,2021年移動機器人企業的數量已經增加到200多家。
低價成為企業增加出貨量和市場份額的有力武器。
為此,面對赤手肉搏的價格戰,不少廠商深感擔憂。
移動機器人市場正在走向畸形。目前,市場上大多數設備制造商都沒有考慮賺錢。一家車身制造商向高級工程移動機器人透露。
另一方面,外部集采價格也加速了價格戰的惡化。
大招標出來后,很快,每個人都把這個集中采購價格作為行業標準價格,(價格)不低。事實上,目前移動機器人廠商普遍面臨毛利率下降的困境,無論是主動降價還是被動降價。
項目周期一般在半年以上,折去人工成本,現在打下價格戰基本上很難盈利。
在市場快速增長的時期,以高舉高打的策略搶占市場先機,是軍家常事,價格低但能起量。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原來的軌道。需求減少、物流受阻、交付延長、現金流緊張都給企業帶來了壓力。
02
狼多肉少,廠家必須提供全過程方案
現在大家都在搶這個鋰電池和光伏(訂單)。
沒有辦法。目前,沒有更多的行業可以有大規模的訂單。富士康曾經被一群人包圍,但現在很難有這樣的盛況。
事實上,一個3C產業的爆發,帶動了生產線移動機器人的快速發展。繼3C行業之后,每個人都渴望等待下一個行業的爆發。
不過,在下一個風口來臨之前,一個難以選擇的必選題就擺在眾多廠家面前:
要加快開疆擴土,還是精耕細作。
鑒于3C、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等非標準化生產線場景,移動機器人制造商不僅要提供設備,還要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包括從硬件運營商到調度分析,再到全過程解決方案。
這意味著,要贏得清單,除了要有優秀的產品,還要有直擊客戶痛點和性價比高的定制解決方案。
現在調度的數量基本上沒有問題。我們比較的是調度算法。在某種程度上,設備的數量和效率不是正相關的。設備越多,路徑堵塞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且鋰電池行業的方案很難應用于光伏行業,要一個打磨,市場規模難以擴大。
從產品供給延伸到產品+服務
大家都認為我們(制造商)跑得太快,事實上,我們更愿意賦能集成商,與他們同行。
自2012年以來,移動機器人設備制造商一直利用電子商務物流的東風。在這種情況下,一批倉儲物流集成商也逐漸茁壯成長,走出了一條血路。毫無疑問,明確的分工和定位促進了整個行業的穩定增長。
然而,在行業的快速發展下,一些生產線自動化集成商的落后也是真實存在的。
拿不到單子,拿不到單子,都是疫情下的問題。
而要力挽狂瀾改寫現狀,唯一要求變。
03
回歸本位,共同做大市場
根據GGII發布的《2022年中國移動機器人業調查報告》中,數據清楚地顯示,2021年中國移動機器人市場銷量增速超過50%。
從行業的確定性、成長性和融資熱度來看,移動機器人被公認為行業下一個1000億藍海市場。
所以,當廠商急需擴大市場版圖時,回歸標準,賦能集成商的呼聲日益高漲。
雖然很多車身廠商高呼減負,但高工移動機器人也注意到,一些移動機器人廠商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尋找高質量的集成商,并免費開放移動機器人解決方案。通過一系列真訓,逐步培育和孵化一批生態伙伴。
可以說,汽車廠商和集成商共同打造行業新生態,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打造成行業層面,是企業深挖護城河、規避價格陷阱的重要布局。
與集成商合作實際上是制造商在實際需求下的變革,也是集成商在缺乏服務后的市場覺醒——加速從原始集成商向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的轉變。
但并非所有的制造商和集成商都有這種求變轉型的意識。
相反,在價格戰利潤的擠壓下,許多制造商和集成商開始質疑移動機器人的1000億市場是否被高估,他們可能準備逃離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國內市場,轉向海外市場;或者努力支持,賠錢,等待新的機會。
自1991年以來,移動機器人經歷了30年的降水和經驗,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生產。在電子商務物流爆發后,今天的移動機器人似乎已經進入了行業發展的十字路口:
在產品同質化和價格戰的層層包圍下,推動市場走向更加良性的發展。
也許,制造商尋求改變是他們呼吁行業回歸理性和秩序發展的無奈選擇,但這也將是移動機器人1000億故事繼續向前推進的開始和轉移。
2022年是不同的一年。疫情的反復圍困,讓我們被困惑和焦慮的無力感包圍,但按下暫停鍵的那一刻,也是我們復牌的時刻:
與其背負重擔,不如抱團取暖。造血和輸血對抗不確定的疫情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