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發展的今天,和17年前的SASR相比,數據的支撐已經不能同日而語,大數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數據了解關注重點
在百度指數的大數據中,公民在百度搜索的關鍵詞,成為了人們最關切,最希望了解的內容。2020年1月21日“新型冠狀病毒+新型肺炎+武漢肺炎”三大關鍵詞搜索指數較之前日均值上漲近100倍,達到118萬。同時疫情嚴重的武漢、廣州、北京等地也是“新型冠狀病毒”搜索的高頻地區。
2020年1月23日,百度指數顯示武漢地區“封城”、“武漢封城”的搜索指數迅速上升,在搜索地域分布中,武漢都是排第一的城市。
封城后,武漢用戶搜索最多是“84消毒液”“體溫計怎么用”“n95口罩”等自我防護關鍵詞。同時“試劑盒”、“核酸檢測”是當地用戶關注的重點,這些關鍵詞與病情確診有關,這驗證了武漢醫療資源特別是試劑盒緊張的現狀。
跟平時打發時間時的刷消息不同,在疫情這樣的突發事件面前,人們不只是需要第一時間被推送實時新聞,同時更有主動的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需求,因為這種時候人們的需求是非常明朗的,而搜索則是滿足主動信息獲取需求的第一工具,說到底,它可以提供權威準確的信息和知識,來回答人們心中的疑問。
大數據追蹤人員流動
疫情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疫情相關人群動向”。在春節期間,隨著人群的大規模流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風險加大。這時,疫情的防控監測尤為重要。通信運營商基于手機信號的漫游數據,再結合號碼實名制的,理論上可以對疫區漫出人員進行追蹤和監測,幫助政府有關部門防控疫情傳播。
2020年1月2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指出,運用大數據分析,支撐服務疫情態勢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對流動人員的疫情監測、精準施策,迫在眉睫。
在2020年1月28日央視《新聞1+1》,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院士連線白巖松時表示,專家正利用大數據技術梳理感染者的生活軌跡,追蹤人群接觸史,成功鎖定感染源及密切接觸人群,為疫情防控提供寶貴信息。
廣西大數據發展局就組織技術專家赴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對接數據需求,歸集自治區公安廳、教育廳、交通廳、住建廳等14個單位的相關數據,運用大數據技術綜合統計分析,力求掌握病源地進入廣西的相關數據,為防止疫情擴散、有效網格化防控提供大數據支撐。
而百度地圖啟動各類場景強提示,實時上線道路封閉信息,并推出公眾場所人流密度大數據,引導公眾提前避讓防范;美團App、大眾點評App等推出全國定點醫院與發熱門診實時在線查詢服務,涵蓋全國103個城市發熱門診信息;360手機衛士加入了新冠肺炎患者同乘查詢功能,用戶通過輸入日期、車次、地區,便可查詢是否為已披露有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同行的飛機、火車或地鐵……
大數據優化資源配置
通過各平臺公開的數據,已有志愿者基于公開需求數據爬取等方式建立資源對接平臺,將醫療資源需求按照城市、醫院、類別等維度分類呈現,通過數據抓取等技術手段,展示需求物資名稱、需求數量、聯系方式及物資運輸方式等信息,并支持信息查詢,同時在后臺統計整體需求數據,時時更新。
由于時間限制,目前已上線的無償服務信息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領域,標注聯系方式、配送時間、服務區域、申請條件等信息,供醫院、交通管制地區居民、大批物資捐贈者等申請使用。除此之外,也有平臺歸集為醫護人員免費提供的酒店、為居民提供的義診等服務信息,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相信隨著時間推移,相關物資對接平臺將逐步完善,全國性物資調配平臺也有望上線。
結語:
不同于2003年SARS的防控,在大數據等科技的助力下,防疫也成為了科技信息戰。但大數據本身,其實也很敏感,涉及了許多用戶的隱私數據。在保障公民隱私的前提下,用好大數據,活用大數據,才能為人們帶來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