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優勢在于和無人駕駛所需“技能”的匹配度較高。據了解,百度的無人駕駛主要包括高精度地圖、定位感知、智能決策與控制四大模塊。在無人駕駛的發展中,傳感器起到了重要作用,谷歌計劃自己制造無人駕駛所需要的傳感器,而百度則選擇直接與成熟的車企合作。
發展無人駕駛,需要大量的乘用車作為實驗樣本。早在2019年,百度就與一汽紅旗聯手打造了首條 L4 級自動駕駛乘用車前裝產線,開發了中國首批前裝量產的無人車,為無人駕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后百度與各大車企以不同的方式開展了合作。
百度與車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與車企共同出資成立第三方公司,發布新的品牌,雙方在合作中處于平等地位,共同為新品牌提供技術和供應鏈支持,如百度與吉利汽車共同成立的集度汽車;第二種則是充當類似博世的供應商,為車企單獨提供定制化的技術支持。
無人駕駛作為一項技術,商業化的落地是其發展的關鍵。商業化的難點是落地場景碎片化導致公司難以提供標準化產品,規模難以迅速擴大。而這樣的結果便是在某些能夠提供標準化產品的場景中,眾多企業扎堆發展,“內卷”嚴重。
此前,元戎啟行4個月將自動駕駛方案的成本從6.4萬降到2萬,時隔一個月,輕舟智航將價格下降到了1萬元。雖然1萬元的成本有吸引C端用戶關注的嫌疑,但不難看出,自動駕駛的價格戰已經悄然打響。
由于百度是國內較早涉及自動駕駛的企業,大家難免將其與谷歌作比較。谷歌的Waymo已經發展了很多年,其經驗也有一些可取之處。
近日,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聯席CEO德米特里·多爾戈夫(Dmitri Dolgov)參加會議時表示,其位于美國鳳凰城市中心的自動駕駛出租車車隊正在不斷擴大,并且決定撤出其中的人類安全員。
這一點與百度的主駕無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難看出安全員的撤出是無人駕駛的必經之路,而隨著國內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安全員最終將被自動駕駛技術所代替,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看到完全自動駕駛的車輛在道路上行駛的身影。
可以預見的是自動駕駛作為一項技術將會在更多的應用場景中發揮作用,借助無人駕駛技術,裝卸、運輸、收貨、倉儲、運送等物流作業流程將逐漸實現無人化和機器化,促使物流配送領域整個產業鏈降本增效,革新升級;另外共享出行領域也是未來自動駕駛的重要應用場景、主要包括公共交通和出租車兩個板塊。在已經拿到無人化載人牌照后,百度將會利用自身的技術積極促成商業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