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世界電池儲能系統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4億美元,到2027年這一數據有望增至151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7.9%。
在儲能需求旺盛的環境下,“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期和窗口期,也是新型儲能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新型儲能發展目標,2025年做到規模化發展、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2030年做到全面市場化發展。本次政策是繼2021年《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之后,針對“十四五”期間新型儲能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025年儲能裝機規模目標、市場地位、商業模式已明確,國家及地方相關政策進一步完善,儲能將隨可再生能源加速發展;疊加分布式電站、充電樁、微電網等衍生新型生態系統的應用,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儲能均將迎來新增應用需求。行業前景廣闊。
我國在技術多元化開發方面,包括開展鈉離子電池、新型鋰離子電池、鉛炭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氫(氨)儲能、熱(冷)儲能等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和集成優化設計研究,集中攻關超導、超級電容等儲能技術,研發儲備液態金屬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
成本方面,儲能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降低儲能和氫能的成本,電化學儲能成本已突破經濟性拐點,未來五年還可以再降低三分之一的成本,未來十年有可能再降66%到80%的成本。儲能帶來的節省電能的成本將抵消儲能設備的成本,將成為能源經濟新的增長點。據估計到2025年,新能源+儲能市場將邁入千億級。
在全固態電池不能迅速產業化的背景之下,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既有望發揮固態電池在安全性方面的優點,又易于工程化,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此外,鈉離子電池以擁有較高的充放電倍率和高溫穩定性,以及沒有資源依賴,而有望在未來的調頻市場、調峰市場以及大規模的分布式儲能方面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
新型儲能以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為主,電化學儲能系統主要包括電池組、雙向變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統(EMS)、電池管理系統(BMS)及其他電氣設備等多個部件構成。電化學儲能發展潛力巨大,各領域企業紛紛提前布局儲能賽道不同環節,需求釋放促進行業發展。
當前我國新型儲能市場仍處于發展早期階段,滲透率較低,市場仍有很大發展潛力。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型儲能產業將隨之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