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市場裝不下那么多“燒錢”的AI企業

時間:2022-05-16

來源:慧聰物聯網

導語:自去年以來,AI企業掀起上市熱潮。截止目前,云從、云天勵飛IPO過會獲通過;商湯、格林深瞳、第四范式等AI企業仍在IPO的漫漫征程路上。AI企業爭相上市,一方面可能是因為AI行業欣欣向榮,另一方面可能是這些企業亟需融資續血。

  行業難言之隱:巨額虧損,落地偏少

  2020年,被譽為全球最有前途的AI企業之一,WaveComputing宣布破產。整體來看,WaveComputing的“悲劇”并非個例,國內的AI獨角獸們,日子也不好過。

  從各企業揭露的招股書來看,表面上AI產業蓬勃發展,其實無一不是在做賠本買賣。“吞金”嚴重是常態,幾乎每家企業都在瘋狂燒錢。

  一位北京VC投資人曾坦言,已經很長時間沒看到AI創業項目了。

  縱觀AI產業發展史,國內的AI企業大多戴著光環誕生,前期融資金額以億為計算單位。只是隨著持續的虧損、高昂的研發投入、承壓的現金流等背后的真相被剝開,曾經風光一時的AI企業逐漸跌落神壇。

  事實上,當業內認清“空有技術,少落地應用”的現實時,近些年有關AI產業前景的爭議越來越多。有學術界“頂不了天,落不了地”的批評;也有AI科學家“脫手”回歸學術界等諸多負面現象。

  不少業內人士曾表示,AI要能夠真正解決社會的一些問題,需有看得見的數據統計證明業務成效,并且企業應做到安全可控,才算真正實現價值。

  另外,規范標準作為AI現階段發展的關鍵詞之一,對應用場景豐富化和產業復雜度的提高有一定的制約影響,也就是對AI應用落地和保證整個行業的生態健康發展有影響。

  而沉淀的技術水平和不斷攻克技術壁壘,探索可落地和拓展性良好的商業場景等因素則成為AI應用落地的關鍵。

  整體來看,商業落地模式和變現能力弱是當下AI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而落地場景分散、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知識產權和倫理問題等均是造成行業發展遭遇瓶頸的重要原因。

  疫情下的AI:賦能在左,應用領域擴大在右

  目前,人工智能商業化場景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是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幾個主要技術方向。不得不提的是,這些AI技術都是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才有如今的大規模商用。

  得益于AI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文件的推出,AI的發展速度持續加快、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尤其是2020年突發疫情,倒逼整個社會數字化進程加快的同時也推動AI在教育、體育、文化、經濟等多領域的應用加速落地。

  不可否認,疫情黑天鵝接踵而至,不少企業由此倒下,但伴隨壓力的同時還有機會。相關數據顯示,疫情很大程度加速了AI賦能部分行業的落地。

  就教育行業來說,最直觀的表現是疫情期間,基于AI的在線教育滲透率僅用半年時間就走了過去十年的路。在醫療、自動駕駛領域,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AI的重要性,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個月籌到金額比上季度還高51%。

  整體來看,疫情對AI落地是一個巨大推手,但疫情也僅是外部誘因,本質還需透過行業規律來看。

  清華大學AI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教授提到,此前業界對AI過于樂觀,以致出現估值泡沫;現在最關鍵的是需對AI未來的發展有正確的評估。

  很多AI企業也開始意識到,技術的“孤立者”并不能有長遠的發展,將AI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融合,賦能各行各業才能更好地滿足行業需求。

  不久前,曠視就曾在物流領域推出多款硬件產品,且反響較好。目前來看,這種模式的發展前景較之前會更廣闊,未來更多的AI企業或許不再強調自己是AI企業,但其背后仍有很多AI技術。

  然而,當前的現實情況是,AI商業化落地仍高度集中且呈碎片化現象。公開資料顯示,AI只在安防和金融兩大領域實現市場份額較大的賦能,但在大多數行業還沒有實現深度融合和落地。

  當下,AI產業還停留在相對淺顯的智能和自動化技術發展上,整個商業邏輯的迭代速度還沒有那么快。不少業內人士已經發現,除特殊的疫情期間外,近些年AI落地預期和速度明顯慢了很多,AI的風光褪去,資本也不再大刀闊斧。

  總結

  總之,AI不能脫離產業單獨發展,加快AI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創造更多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等,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AI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是新經濟發展的核心,也是實現保障、改善民生更好的方式。

  AI項目是一項周期長、風險大的投資,落地不是短時間能實現的,而實現商業化盈利則更加艱巨,因此前期高昂的投入和技術成本不可避免。同時AI的發展也能推動更多行業變革,這對國內的全產業升級至關重要,某種程度來看,能否解決現存痛點,實現更多有意義的落地應用,是未來中國AI產業持續發展、躋身世界前列的關鍵。


AI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