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從資源依賴型到技術依賴型的發展模式變革,正在上演。
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具體提出三大階段目標:
1、到202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2、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到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意見》提出11大方面的要求和措施,其中在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方面,提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可以見得,科技企業成為新一輪綠色革命的掌舵者是大勢所趨。
在此背景下,許多科技、物聯網巨頭們紛紛投身碳中和的大潮。
科技產業碳排放的“能源賬”
從碳排放來源方面看,我國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包括能源供給以及能源消耗)領域。據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能源領域的碳排放占全國排放總量的77%;工業過程碳排放量占14%;農業及廢棄物碳排放占比分別為7%和2%。
提到碳中和等概念,大眾更多關注的是能源、電力、鋼鐵制造等碳密集型產業,自身排放較低的科技產業的關注度相對較弱。那么科技產業的碳排放量目前情況如何?
根據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倡議組織的估算,2020年全球ICT行業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2.3%。隨著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和對算力需求的增加,信息通信技術本身的能耗可能會持續增加。
數字經濟下的產業相比傳統經濟模式的產業要更加節能環保,最主要的能源消耗大多來自電力的使用。
當下云計算市場帶動的大數據中心發展,其帶來的能源消耗及環境污染問題逐漸顯露。
據前瞻研究院研究顯示,過去十年間,我國數據中心整體用電量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遞增,其耗電量在2020年突破2000億千瓦時,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71%。
另外據業內報告預測,2035年,中國數據中心和5G的碳排放總量將達2.3億-3.1億噸,約占中國碳排放量的2%-4%。其中,數據中心的碳排放將比2020年增長最高至103%。
可以看出,雖然相對能源產業而言,科技產業的碳排放量較小,但科技產業在辦公、物流、交通等方面的耗能仍然值得引起重視。
一批物聯網企業在風口中的崛起
從目前科技企業的碳中和保衛戰來看,Google、蘋果、Facebook、微軟等世界級科技巨頭引領了100%可再生能源的潮流。
在此背景下,不少中國物聯網企業憑借其技術優勢與解決方案能力,在實現自身低碳發展的同時,助力其他行業增效降本,融入到“碳中和”的藍圖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