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半導體市場會產能過剩嗎?

時間:2022-05-07

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

導語:自疫情爆發以來,宅經濟迅速發展,5G、人工智能、電動汽車市場快速擴張,芯片需求進一步猛漲。

  為應對全球芯片短缺,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格芯、中芯國際等芯片制造企業紛紛建廠擴張。SEMI在去年6月的《世界晶圓廠預測報告》中統計,全球半導體廠商將在2021年年底前開始建設19座新的高產能晶圓廠,并在2022年再開工建設10座。到2022年底,相當于全球將新增260萬片晶圓/月(按8寸晶圓折算)的產能。

  芯片制造商瘋狂擴張,為上游的硅片和設備市場帶來強大需求量,引起硅片和設備行業銷售額增加、產能擴張。

  據芯思想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芯片相關擴產或新增的項目達到40個,而不只芯片制造商瘋狂擴張產線,上游的硅片制造商同樣在強大的需求下建廠,大家都想依靠“缺芯”賺得盆滿缽滿。

102033838502.png

  同時,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各國政府近年來也都在相繼出臺芯片法案和規劃,招攬頭部晶圓代工廠赴本地建廠。Omdia高級咨詢總監Akira Minamikawa表示:“我從未見過如此多國的政府資金投入半導體行業。這是以前很長時間都沒有發生過的罕見狀況,現在他們同時在發生。”

  在全球晶圓廠大規模擴產的趨勢下,對產能過剩的憂慮一直存在。

  一方面,結合全球半導體行業的歷史經驗,半導體需求急劇增加有周期性和結構性原因,且長期呈周期性波動狀態。而當前半導體市場產能緊缺挑戰,主要是短期內的結構性供需失衡。另外,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表示,在整個半導體的發展中,大約兩三年會產生一個周期,而目前正處于一個供不應求的高峰周期。

  另一方面,新建產能從開工到投產需要耗時良久,當前新建產能短時間內并不能緩解芯片短缺難題。總體來看,近兩年擴建的晶圓廠大部分將在2023年至2025年左右開始投產。而業界預計,半導體供需關系將于2022年底達到緊平衡,預計2023年芯片短缺將得以緩解。這就意味著,需求放緩后,大規模產能增加將會加大半導體產能過剩的可能性。

  當擴產成為行業主旋律的同時,過剩的疑云將始終浮在產業上空。

  一、從代工市場看擴產之勢

  針對晶圓制造商的擴產舉動,從市場數據來看不難理解。

  據Gartner分析師Sam Wang的預測報告數據,2021年代工收入增長了31.3%,達到1002億美元(2020年增長22.5%),其中晶圓ASP(平均銷售價格)增長11.5%,晶圓出貨量增長17.8%。

  2022年,預測代工行業的晶圓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電源管理IC、驅動IC、指紋傳感器等200毫米(8英寸)晶圓供應尤為緊張。

  在此情形下,晶圓代工廠有信心與客戶簽訂長期合約,并以預付晶圓款為擔保。Gartner預計,2022年代工行業收入將增長18.3%,達到1185億美元。

102037104404.png

  2017-2026晶圓代工行業收入預期

  (圖源:Gartner)

  此外,許多國家也集中資源推動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本土化,如中國、歐美、日本等都出臺了全新的芯片發展戰略,以提供財政激勵促進晶圓制造本土化。

  多重因素驅動下,給代工廠擴產增添了動力。據了解,很多晶圓代工廠還將在今年加大對新的300mm(12英寸)晶圓廠的資本支出,預計整體支出規模達714億美元,同比增長40.1%。

102038249609.png

  2020-2022年晶圓代工廠資本支出數據

  (半導體行業觀察制圖;數據來源:Gartner)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臺積電,其資本支出將從2021年的300億美元增加到今年的420億美元。盡管臺積電越來越專注于先進制造,但公司仍會將高達20%(約90億美元)的擴大資本支出分配給成熟工藝的芯片。

  再結合代工廠去年來新增的擴產規劃,大多數晶圓代工及IDM廠商的擴產目標集中于28nm和40nm制程,鑒于大部分產量將用于成熟節點半導體。很明顯,隨著更多投資計劃的實施,成熟制程半導體的制造能力將從明年開始迅速增長。

  然而從工藝節點劃分的代工收入來看,相較于先進工藝,成熟節點增幅緩慢,20nm及以上制程收入占比將逐年下降。當前,5G智能手機、WiFi、企業PC和數據中心的芯片仍是需求驅動因素,5nm需求將在2022、2023年持續增加,代工廠3nm工藝的爬坡速率低于預期,明年后將會迎來爆發式需求。

102039967721.png

  不同工藝節點代工收入

  (數據來源:Gartner)

  因此,隨著新工廠的上線,成熟制程的芯片供應將大幅增加,可能會面臨供過于求的局面,但高端芯片產能或將出現短缺。

  二、跌入“產能過剩”循環

  今年1月份,聯電就表示2023年后28nm市場可能面臨供過于求的局勢。IC Insights預測,半導體市場持續強勁的銷售增長可能會在2024年碰壁。2024年將是市場的下一個周期性低迷期,2025-2026年將恢復增長。

  Gartner分析師Sam Wang近期在預測報告中也印證了這一觀點,芯片短缺將在2022年緩解,2022年半導體市場增長率為13.62%,低于2021年的26.34%,且2023年降至3.63%,2024年半導體市場營收出現下滑,同比降低2.18%。

  可見,分析師和投資者開始擔心,盡管某些類型的芯片仍然短缺,但其他類型芯片的閑置庫存卻在不斷增加。隨著代工產能的持續釋放以及市場增速的持續回落甚至倒退,市場供需關系也將從供不應求向供需平衡,再到供過于求的過程轉變。

  從歷史長期規律來看,在資本開支大幅增長的一到兩年后將會伴隨半導體市場的大幅下跌。例如1984年全球半導體行業資本開支漲幅達106%,而后的第二年半導體市場下跌了17%。此后的四個周期也是出現相同的規律。

102041400564.png

  半導體資本支出與半導體市場關系圖

  左軸綠線:1984-2021年預測的資本支出的年度變化

  右軸藍線:半導體市場的年度變化

  不難了解,影響半導體市場增長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整體經濟和關鍵電子產品的需求。然而,長期以來,半導體行業的強勁資本支出以及產能的大幅增加總是會導致產能過剩,進而導致半導體價格下跌,尤其是內存等大宗商品,電子制造商和分銷商持有的庫存被削減。

  通過復盤歷史周期得到非常重要的指標,那就是資本危險臨界線。當資本開支增長超過40%的時候,通常預測未來會出現產能過剩和半導體增速下跌的情況。

  從上述晶圓代工廠資本支出數據來看,各大代工廠以及總體支出比例達到產能過剩的臨界點。臺積電2021年的資本開支增速同比達到74%,今年同比增加40%;聯電連續三年資金支出同比提升65%以上;格芯同樣大刀闊斧的投資建廠;英特爾資本開支同比增速達到37%,已經達到高水位線;三星資本開支增幅不大,但投資金額僅次于臺積電。

  除了代工廠資本開支超出臨界線外,在各國政府自給自足戰略的推動下,晶圓廠在全球不同地區建設新晶圓廠,但不共享共同資源或將導致晶圓廠運營效率降低。

  正如之前的行業周期所示,代工廠宣布擴張只會增加下一次供過于求的壓力,資本支出的強勁同比增長往往伴隨著市場增長的顯著放緩。這些放緩是由于產能暫時擴張速度快于需求,這導致代工廠大幅降價,以及利用率降低。

  Gartner報告預測,到2024-2025年,市場需求將無法滿足產能擴張的速度,導致代工產能利用率(等效8英寸晶圓)下降至近80%。

102042144339.png

  等效200mm晶圓產能及利用率

  (圖源:Gartner)

  可見,多項指標都在指向“產能過剩”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從市場需求層面來看。有行業分析師表示,今年半導體行業非常接近高峰,目前車用芯片的出貨水準已比正常水準高出40%,并預計在汽車制造商解決短缺問題后,下半年短缺情況將有所緩解。

  此外,終端市場如筆電CPU、手機芯片等明顯過度出貨的產品,現在已經出現修正的跡象,近期筆者在《芯片公司準備過冬?》一文中對此也有過分析。同時,由于目前供需情況比曾經的任何時候都更加模糊。從去年初就開始加劇的芯片短缺,使得智能手機、消費電子產品、汽車制造商在內的半導體行業客戶擔心無法獲得芯片,從而訂購超過其所需數量的芯片。

  德州儀器首席財務官Lizardi在近日財報會上表示,芯片買家在過去一年里一直在與短缺作斗爭,但并非所有產品都供應緊張。客戶一直在加快訂購某些產品,以完成他們已經擁有的成套組件,這可能意味著客戶庫存的總體積累與“周期性修正”相關。因此市場擔心芯片行業在產量增加過多后可能將面臨周期性過剩和供過于求。

102043039944.jpeg

  費城證券交易所半導體指數今年已下跌 26%,跌幅低于主要指數

  對比發現,與一些芯片制造商的管理團隊不同,德州儀器對預測該行業的長期增長持謹慎態度。許多同行認為芯片在更廣泛的設備中的使用越來越多,使市場更加穩定。相比之下,德州儀器的高管則表示,未來供需之間的平衡不可能有任何確定性的衡量標準。

  雖然目前供應鏈依然緊繃,但許多正常化的跡象已浮現,這通常是市況轉折的信號。預計到2023年,價格應該開始放緩,而2024年可能會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因為更多的新產能投入運營,將帶來從短缺到供應過剩的“臨界點”。

  在存儲芯片市場,集邦咨詢認為,2022年三大DRAM原廠的擴廠規劃其實仍顯保守,預估明年的供給位元成長率約17.9%,然而由于目前買方庫存水位已偏高,加上2022年需求端成長率僅16.3%,低于供給端的成長速度,2022年DRAM產業將由供不應求將轉至供過于求。

  筆者在此前文章《德州儀器,無法預測》中也曾提到,以前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提高周轉效率,一般不會準備過多庫存,但在2020年、2021年,因為華為事件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大量企業準備了高達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庫存,所以導致需求被短時間放大。而一旦這些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芯片將不再缺貨,整個市場的需求會放緩,也就意味著產能會供大于求,造成產能過剩。

  三、產能過剩只是“假象”?

  當然,相較市場上“芯片產能或將過剩”的看法,調研機構Knometa Research在其最新發布的《2022年全球晶圓產能報告》中表示,晶圓廠擴張可能在2024年導致降價壓力,但不會使市場低迷。

  另一關鍵方面,ASML 在光刻機領域的壟斷地位導致其設備產能直接關系到晶圓廠的擴產進度,尤其是當前全球芯片短缺對光刻機等制造設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一方面,ASML的產能未能跟上劇增的訂單量;另一方面,ASML的供應商也存在巨大的供應壓力。

  ASML在近日財報會上指出,公司現在正試圖大幅增加產能,甚至可能無法滿足其所有需求。最初,ASML預計到2025年將有375臺深紫外 (DUV) 機器和70臺EUV機器的產能。現在,公司正努力與供應商全力以赴,以達到90臺0.33 NA EUV機器和20臺先進的0.55 NA EUV機器和更多的DUV設備。

  但這也只能滿足總需求的60%,ASML表示,當前訂購一臺DUV設備需要排隊到18個月以后。除非半導體設備需求比預期下降35%-40%,否則該行業將繼續增長。

  ASML首席執行官Peter Wennink也于近日公開稱,未來兩年芯片制造商的擴產將受限于關鍵設備的短缺,供應鏈難以完全實現生產效率。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指出,代工廠從8英寸設備供應商得到的支持越來越少,2022年還將出現一輪至少10-20%的漲價。

  可見,設備仍是制約產能的一大痛點。因此,全球半導體廠商看似瘋狂四處獵地擴廠,但現實會受限設備等其他不可控因素,擴產帶來的產能過剩或許只是“假象”。

  臺積電也在財報會中公開表示,未來的需求非常強勁,預測除內存外的半導體行業將在未來五年內加速增長,擔心沒有足夠的產能來滿足需求。

  然而也有聲音對此辯駁道:“現在的投資即便會造成未來2023年、2024年供過于求的現象出現。但可能存在一些廠商由于產品好,依然供不應求的情況,但是其他廠商則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在一個市場中,我們不能斷言供應和需求是完全匹配的,基本上都會是在整體平衡的上下進行不停的振蕩。即使發生供過于求的情況,一些規劃做的比較好的企業,像是臺積電這樣的企業,仍然會在市場里面保有自身的競爭力。”

  因此,以上種種也并不足以減緩部分廠商對后市的憂慮。盡管大多數觀點認為2022年不會是半導體市場景氣度反轉向下的節點,但從行業歷史周期和未來幾年的市場預期走勢來看,確實意味著本輪周期或已接近頂峰。

  四、寫在最后

  數十年來,美國和歐洲的芯片公司以效率的名義將其制造業務外包給中國臺灣和韓國,而如今又處于每個國家都想建立自己的晶圓廠的情況,半導體行業正在從這種全球性的互聯和分工合作,發展為一座座“孤島”。

  其風險在于世界將建設過多的芯片制造能力,可能會刺激這個歷史上具有高度周期性的行業過度建設。所以一直以來有眾多觀點表示,當2023年全球的芯片產能達成頂峰之后,接下來或迎來芯片企業的倒閉潮,因為產能剩余太多,大家就會打價格戰,利潤遠遠低于市場平均利潤,導致小企業無力支撐。

  可見,潛在的產能過剩、供應鏈中斷和更廣泛的全球經濟風險,未來可能會給行業帶來動蕩。

  2001年一篇文章《產能過剩,芯片業后來者慎行》中曾寫道:“把養育一個碩大的半導體行業當作通向經濟發達國家和高科技世界的捷徑,一旦持續出現生產能力過剩,將會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現在這些國家中的一些又轉而冒險依靠芯片。芯片可能是高科技的產品,但它的價格波動仍然是劇烈的。在過去一年里,標準存儲器芯片的下降了80%,全球的銷售則萎靡了一半。也許,迎接他們的將是另一場美夢的驚醒。”

  如今重讀,身處當前美夢中的半導體產業,不知何時“驚醒”。

  但對于目前中國的芯片產業來講,一定要注意波動風險,波動的風險有可能會吃掉好多年的利潤。一定要注意芯片供需拐點,警惕從芯片短缺到產能過剩,到時芯片大幅降價,庫存將變成非常大的風險,對于企業來說那將會是另外一場災難。

  若無遠慮,必有近憂。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