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可以保護文物嗎
保護與傳播文物,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如今,科技對于文物保護和傳播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保護古文物建筑安全,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周界防范報警系統。要確保文物安全、防止偷盜事件,做好周界報警系統設計是文物保護第一道防線。周界防范系統是對圍墻或柵欄防范非法翻越,在圍墻或柵欄上設立合適的感應裝置觸發措施,當發生非法翻越時,感應裝置可立即將警情傳送到管理中心,中心將通過電子地圖上顯示報警區域,文物安保人員及時準確地到達現場進行處理,并結合視頻監控系統,提供實時跟蹤手段與事后追查依據。
2、智能視頻監控系統。在建設文物保護安防體系中,智能監控系統必不可少。利用高清監控攝像頭,對文物區域無“死角”覆蓋,搭建大數據網絡平臺,對文物進行智能化監控,實現高安全性與穩定性的遠程監控平臺,有效監控文物周圍環境狀況,對突發事件第一時間作出反應。視頻監控系統將監控設備、大數據網絡平臺結合,實現文物實時監控,能及時反饋,多重保障著文物安全。
3、防火預警。對于各地的博物場館或者文物單位來說,防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對于古代的木制建筑以及易燃的書籍畫作等,火災可以說是一種災難,會將古人的心血燃燒得蕩然無存。因此,建立完善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是必要的安防措施。
4、防雷擊保護。夏季天氣雷雨比較頻繁,雷擊事件不僅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危險,同時伴隨雷擊而來的往往還有火災,這對于古代文物建筑安全也存在著潛在的威脅。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在安裝防雷器材設施的設計與安裝,要根據文物建筑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以免對文物建筑造成破壞。
保護文物常用的智能技術有哪些
智能科技在文物保護和傳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其不僅對文物修復、存儲等有作用,同時對文物傳播和保護也意義非凡。
RFID技術,讓文物“有跡可循”
隨著物聯網發展,RFID技術開始應用于文物管理,將RFID電子標簽與文物科學綁定,創建文物RFID電子身份證。文物工作人員將每件文物進行藏品檔案文字錄入、圖片資料掃描和數碼照片處理、攝像數字化處理,為每件文物建立的身份憑證,并將RFID標簽與文物藏品數據庫相結合,使文物管理人員便于完成文物藏品管理、查詢、統計報表方面的工作。
尤其將RFID技術應用于庫房文物管理,在文物入庫前預先錄入電子標簽,此后文物進出庫房,系統會進行自動掃描,并將掃描信息錄入計算機,為文物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據和手段。RFID技術讓文物擁有獨特的“電子標簽”,讓文化保護更“智慧”,實現了文物“有跡可循”。
VR技術,提升傳播趣味性
當面對一些不易展示的文物時,便需要VR技術和虛擬展廳發揮出巨大價值。比如年代久遠的宋畫、絲綢等優級文物,它們暴露在空氣中容易受損傷,部分展覽因為場地限制也不能辦實體展,這時虛擬展廳便提供了線上展示和傳播的一種可能。方法很簡單,只需搭配一臺電視或者一臺電腦就能輕松做到“展覽的永不落幕”。VR技術也能提供另外一種欣賞方式,將人們置身于名畫當中,提升傳播效果和趣味性。
3D打印技術,為文物修復提供數據支撐
通過3D掃描和打印技術,使得古人的容貌復原成為了可能,用于博物館展示、殘缺文物對比修補等操作。3D打印技術在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或重建具有非常實用價值。基于數字化理念3D打印技術,能夠將古代建筑文物轉換成3D數字模型文件進行保存,為日后修復或重建提供數據支撐。
無人機技術,助力大型遺址保護
在一些大型遺址保護中,無人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利用無人機進行高空航拍,再通過軟件計算可以得到遺址保護區域的大比例圖像。這樣可以很容易地在圖上進行遺址保護區和建筑控制地帶等的規劃,為大遺址保護提供便利的條件。據了解,在山東龍興寺的遺址保護規劃中就運用到了這一技術。
綜上所述,智能科技已經成為文物不可缺少的“守護者”。在未來,我國還需大力發展智能科技,加速并深化科技與文物的融合,讓文物與智能科技在相輔相成的發展中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