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崛起讓日本制造業賺不到大錢了,利潤虛高才和你玩工匠精神!

時間:2021-12-21

來源:工業科技控

導語:工業4.0的今天,追求的是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工廠,去工廠溜達一圈都找不到幾個人,大規模制造為了控制質量,是不需要工匠精神的,需要的是嚴格執行標準,而且以后隨著機器設備越來越先進,需要人來做的環節只會越來越少。

  1640072684(1).jpg

日本造假是因為日本制造業不行了嗎?日本產品原來幾十倍的利潤,突然被中國產品干到只剩一兩倍,利潤大幅縮水就意味著要削減成本。而日本恰恰是在利潤虛高的時候,才有這個閑情逸致和你玩工匠精神,一旦利潤被打回正常,他們就偷工減料還堅信客戶不會發現。今天不帶個人情緒和主觀感受,來給大家客觀分析一下,日本造假的本質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工匠精神有時候也可能變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毒瘤。

00.jpg

  先簡單回顧一下前幾天的造假事件,日本百年名企日立,其多家工廠制造的用于飛機引擎等、約380種特殊鋼產品中,存在質檢數據造假長達30年之久,波及到的客戶與企業多達1952家,最可怕的是這些特殊鋼產品,用在了許多對安全性要求極高的場合,比如說英國高鐵,用了3年半就出現大規模質量問題,共有800節同型號車廂出現了裂紋,有的裂縫長度多達28.5 厘米。然而這并不是個例,今年4月份臺灣脫軌事故的列車,也是來自于日立。從日立進口的鋼板,90年代還曾用于我國三峽大壩的建設,幸虧被我們的技術人員發現鋼板不合格,參數不達標,要不然就被坑慘了。

3.jpg4.png

  現在日本是年年鞠躬,年年道歉,年年繼續造假,工匠精神人設完全崩塌,我們不禁要問,日本制造業到底怎么了?日本真的造不出高質量的產品了嗎?我看未必,客觀地說,就這么一個列車用的特殊鋼想做好,我相信憑借日本的工業底子,是不存在技術障礙的。但問題是現在的日本,和以前不一樣了,更多人會把利益放在第一,為了高利潤想盡辦法降低成本。

 5.jpg

  以前日本產品高質量,是因為競爭者少,日本靠著規模大、品類全,還有超低的人工成本和性價比,俘獲了許多國家的芳心,那時候日本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歐美,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突然跳出來個成長速度飛快的中國,中國每年每個領域都在不斷地打破國外壟斷,打破壟斷意味著日本許多產品,原來幾十倍的利潤,突然被中國產品壓到只剩一兩倍,利潤大幅縮水就意味著要降低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偷工減料。而日本恰恰是在利潤虛高的時候,才有這個閑情逸致和你玩工匠精神,一旦利潤被打回正常,他們就偷工減料還堅信客戶不會發現,可事實證明客戶好像也沒那么好騙。

微信圖片_20211221155448.jpg

  日本經濟30年來一直都是半死不活的狀態,1996年時,財富500強榜單上的日本企業多達99家,與美國不相上下。到了2020年,日本企業數量已經下降到了53家,數量銳減近一半。日本天婦羅之神、壽司之神這樣的民間匠人確實值得我們學習,但是100個人里面出現2個工匠,并不妨礙剩下的98個里面出現20個奸商啊,要想維持高利潤,質量上還不縮水,那是不可能的。

6.jpg

7.jpg

8.jpg

  日本工匠精神之所以被許多人嘲諷,是因為被許多媒體過度解讀、過于神話了。這就好像是心靈雞湯一樣,適當的小酌有益身心,但是過度沉迷于工匠精神的精雕細琢,只會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產業供應鏈固化。

 10.jpg

  就拿光刻機來說吧,日本的尼康和佳能,曾經在這個領域占有重要地位,但為什么笑到最后的卻是荷蘭阿斯麥呢?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日本過于追求匠人精神,導致產業供應鏈固化,一個光刻機失守,整個半導體王國淪陷。而阿斯麥的一場技術變革,讓日本無數工匠們的心血化為烏有。尼康最開始技術路線和企業戰略方向的錯誤,就已經決定了它再多的工匠精神、精雕細琢都是徒勞的,日本等離子體面板、交叉射頻、藍光等產業的沒落皆是如此。

11.jpg

  三井三菱財團以外沒爹沒娘的老字號,或者百年小作坊,負債即便是超過200%也要硬撐著,申請破產比登天還難,上游供應商的工匠圈和下游采購商的工匠圈,誰都不希望失去一個高度匹配的熟悉事物,一旦某個產業衰落,整條泛產業鏈的社會資源利用效率,就會變得越來越低。工匠精神造成了對本土特定供應商的過度依賴,結果就是產業鏈上下游互相拖后腿,你要是讓這些工匠換個產品設備線或是商業規則,他們就完全不會做了。

12.jpg

  我說了這么多,并不是想要否定工匠精神,而是說我們不要過度地解讀和神話它,要不然它真就變成阻礙社會發展的毒瘤了。想當年日本的模擬電路電器,可是把工匠精神玩到了極致,可最終還是被美國發起的數字化革命,掃蕩得毛都不剩。當年索尼各種播放磁帶的隨身聽,最終還是被智能手機給徹底取代了,這些我們都歷歷在目。

13.jpg

  還有些人說中國制造比不上日德,就是因為中國缺乏工匠精神,這根本就是胡扯。德日在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中,同中國一樣經歷了從劣質到精細,從山寨到品牌的發展之路。精細靠的是工業標準化,而非什么工匠精神。像美國很多先進的制造公司,比如說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雷神、通用,他們從來不提什么工匠精神,因為人家看得非常清楚,用設備來保證質量比人更靠譜。

14.jpg

15.jpg

  現代工業的生產流程和質量監控體系,是全世界企業共通的,質量監控和生產工藝,最終還是取決于企業的規模和技術、市場競爭、法治監管的執行完善程度、以及工業環境。好的企業在這方面肯定是高標準甚至是制定標準。除了個別領域,其他現代工業無論是精度還是質量,只要能嚴格執行標準化的生產流程,和質量監控體系,生產出來的產品,肯定是甩工匠手工作坊一條街的。

 16.jpg

  但是你能說工匠精神一文不值嗎?當然不能,恰恰就是某些特殊領域,是特別需要工匠精神的,比如說中國高鐵工人代表李萬君,憑借自己精湛的技藝,成為了焊接大師,人家一聽焊接的聲音,就知道哪個徒弟哪個地方焊接的不好,焊縫是寬還是窄,想要達到這種境界,那可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再比如說參與C919大飛機測試的施品芳,交給他的活從來都是急活,也都是市場上買不到,數控機床很難做出來的,他一天工作8小時,一干就是45年。

17.jpg

  再比如說濰柴動力的首席技師王樹軍,攻克了進口高精度加工中心,光柵尺氣密保護設計的缺陷,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中國工匠勇于挑戰進口設備的經典案例。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激勵下,中國5G、中國航天、中國高鐵、中國橋、中國核電等,成為一張張讓國人引以為傲的“中國名片”。

18.jpg      所以說工匠精神固然是有它的價值所在,但如果有人說大規模的制造需要發揚工匠精神,那肯定就是胡扯,工業4.0的今天,追求的是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工廠,去工廠溜達一圈都找不到幾個人,大規模制造為了控制質量,是不需要工匠精神的,需要的是嚴格執行標準,而且以后隨著機器設備越來越先進,需要人來做的環節只會越來越少。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