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之四的物聯網(IoT)設備制造商未能通過基本的網絡安全實踐,因為它們沒有為人們提供披露其產品安全漏洞的途徑——這可能會讓設備用戶面臨網絡攻擊和隱私泄露的風險。
物聯網安全基金會 (IoTSF) 是一個旨在幫助鼓勵保護物聯網安全的科技行業組織,其研究分析了數百家受歡迎的物聯網產品制造商,發現只有五分之一多的廣告在公共渠道上報告安全漏洞 以便修復它們。
自去年以來,提供這種渠道的供應商的 21% 略有上升,物聯網安全基金會的報告將其描述為提供其所描述的“基本衛生機制”方面的“冰川”進展。
盡管包括英國、美國、新加坡、印度和澳大利亞在內的世界各國以及歐盟都試圖強調物聯網設備網絡安全的重要性以及能夠披露漏洞的能力。
報告指出,缺乏漏洞披露政策的部分原因可能是首次進入物聯網市場的“非傳統IT企業”,比如時尚提供商推出聯網產品,或者廚房電器制造商在其產品中添加智能功能。
在這些情況下,制造商很可能是第一次不得不考慮將網絡安全構建到產品中,因此漏洞不僅可以找到進入設備的途徑,而且沒有固定的報告途徑。
不過,該報告指出,“自2017年以來,任何有互聯網連接的人都可以免費獲得與物聯網相關的最佳實踐”,五分之四的公司未能提供一種機制來報告安全漏洞,以便修復這些漏洞,這種方式“低得令人無法接受”--這可能指向更廣泛的問題。
“這通常只是冰山一角——這是一種不安全的金絲雀,讓你意識到這些公司可能也很少關注安全性,”研究背后的公司 Copper Horse 的首席執行官大衛羅杰斯告訴 ZDNet。
在對待安全研究人員的態度方面,一些公司仍處于黑暗時代。他們的反應將是讓律師介入研究人員或試圖迫使他們加入保密協議。這真是愚蠢的行為,因為我們從2014年就有了ISO標準,這被認為是很好的做法,而且時間更長了。當立法出臺時,其中一些公司將受到巨大沖擊。”
物聯網設備越來越成為家庭和辦公室的固定裝置。 雖然許多家庭品牌確實確保他們的產品配備了良好的安全措施——報告引用了包括索尼、松下、三星、LG、谷歌、微軟、戴爾、聯想、亞馬遜、羅技和蘋果在內的科技公司——但消費者通常會 購買不太注重安全性的更便宜的替代品。
這意味著如果發現安全漏洞并且無法通知制造商,則可能會使用戶處于危險之中。對于似乎已經關閉的公司來說尤其如此——報告指出,有些公司已經這樣做了——這意味著即使有辦法報告漏洞,也不太可能得到修復。
但是,盡管研究論文經常呈現當今物聯網安全形勢的嚴峻形勢,但物聯網安全基金會認為,最終,這種情況會發生變化,并將成為產品設計的基本組成部分。
“安全有點像質量。要正確交付,它需要在公司內的所有流程中普遍存在,這樣才能確保始終如一——也就是說,不是事后的想法或附加的,”John Moor,經理董事物聯網安全基金會告訴 ZDNet。
“我相信,在過去 30 年中,隨著我們將社會和經濟轉變為更加數字化,安全將遵循與質量相似的路徑——如果我們對其基本重要性建立一個普遍的理解并正確處理流程,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做到這一點——而不是作為附加組件,”他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