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的,屬實,已經開始實行了。”近日,理想汽車內部人士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理想汽車“先交付車輛,后補裝雷達”的交付方案已經敲定并開始實施。
貳||與此同時,隨著芯片帶來的沖擊超出想象,更多前所未聞的“求芯”方式也在汽車圈內出現。
隨著芯片短缺對汽車業的影響持續擴大,最近車圈“大佬”會面時有了一個全新的打招呼方式。
“最近我跟馮總(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碰面第一句話,我們總是問對方說‘這個月芯片你們怎樣?’(而我們的回答)總是說‘兄弟,差不多’。我們彼此之間的問候變了,打電話第一句話不是說‘你好’,是說‘哎,兄弟芯片怎么樣’。”在10月10日播出的央視《對話》欄目上,上汽集團總裁王曉秋用這樣一個細節的變化,道出了當前車企在“芯片荒”下的焦急與無奈。馮興亞也在當場表示對此深有同感。
上汽和廣汽均是國內車企集團巨頭,而這兩家車企“掌舵者”對芯片供應的高度關注,反映出了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甚至全球汽車業的缺芯窘境。事實上,在朋友圈等社交平臺上,像王曉秋和馮興亞一樣,面對缺芯望洋興嘆的車企管理層不在少數。可以說,芯片已經成為幾乎所有車企高層最為關心的頭等大事。
“芯片已經把整個中國汽車行業或者講全球的汽車行業的節奏打亂了,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三天以后生產什么車,因為你不知道三天以后能來的是什么芯片,還要你到底是缺的是自動還是缺的轉向,根據你缺的什么芯片,才能組成一臺完整的車。”王曉秋表示,現在不是說用戶需要什么車企來生產什么,要先看車企能生產什么。以前車企講的just in time(準時制生產),現在基本都不能實現,這一點所有車企都是一樣。
“這樣的日子是非常難受。”王曉秋說。當前,MCU、ECU等常用芯片普遍短缺,因此幾乎所有車企均面臨芯片難題。馮興亞在現場表示,傳統汽車一般一輛車需要100到200個芯片,而隨著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每輛車的芯片數量增加至300到500個左右。這意味著智能化越高的車,缺芯概率越高。
來自機構和車企的預計表明,缺芯仍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影響汽車業,車企在在短期內仍將受困于芯片短缺這一問題。另一方面,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提車的等待時間也越來越長。
而處在競爭關鍵階段的車企為了保證順利交付,則在積極探索一些新方案,一些開創式的交付方式意外出現,如理想汽車近日推出的“先交付車輛,后補裝雷達”的做法,據悉,理想承諾車主5個雷達先裝三個,“欠”的兩個等有了再補上,雖然很多車企都在醞釀這一做法,但最早官宣實施的只有理想。
同時,一些新的名詞也橫空出世,如蔚來汽車推出“占產位”的做法,而“占產位”此前在業內少見。此外,媒體爆出理想以數百倍高價購買黑市芯片,后被理想辟謠。
不過,對于這些創新方案能否順利實施,并緩解車企的芯片短缺問題,業內有著不同的看法。
01 “先交后補” 可行嗎?
“(網傳先交后補方案)是的,屬實,已經開始實行了。”近日,理想汽車內部人士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理想汽車“先交付車輛,后補裝雷達”的交付方案已經敲定并開始實施。
理想汽車的“先交后補”方案是基于當前芯片短缺的情況下特別制定的。理想汽車表示,由于馬來西亞遭受疫情影響,在不可抗力的影響下,毫米波雷達的芯片供應嚴重短缺,影響了理想ONE的生產和準時交付。在這種情況下,理想汽車研究定制出了“先交后補”的特別交付方案。理想汽車表示,交付專家將在4天內與車主聯系,溝通具體方案細節。
理想汽車內部人士對經濟觀察網記者確認,“先交付后裝雷達”的具體交付方案是:針對10月和11月交付的車輛,將僅安裝1個前正向毫米波雷達和2個后角毫米波雷達,并計劃在今年12月到明年春節前為提車的用戶補裝剩余2個毫米波雷達。也就是說,在10月和11月提車的用戶,雖然其訂單車輛標配為5個雷達,但拿到手的車將只安裝了3個雷達,剩下的2個雷達在數月后補裝。
在汽車行業內,這種“分期交付”的做法理想是首例。在芯片短缺的情況下,這種做法可以縮短客戶的提車時間,并降低缺芯對車企生產和銷售的影響,但汽車產品關乎生命安全,這種方式是否可行,會被消費者所接受嗎?
針對前期少裝兩個雷達是否影響車輛功能及安全,理想汽車給出了否定的回應。理想汽車表示,僅安裝3個毫米波雷達的車型暫時不開放自動并線和前方橫穿車輛預警功能,其他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功能均可正常使用,理想汽車也已經完成了3雷達車型的測試。而NOA(輔助駕駛系統)的后期OTA(空中下載技術)需要在補裝完5個雷達后,進行升級。
理想汽車表示,上述特別交付方案只針對原定10月和11月提車的用戶,原定12月訂車的用戶則不受影響。“從12月分(理想)可以正常進行車輛交付。”上述理想汽車內部人士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
理想汽車表示,在特別交付方案推出后,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提前提取3雷達車型或者等到12月交付5雷達車型。而選擇特別交付方案的用戶,將獲贈送終身質保+10000積分(約等于1000元)。
然而這樣看起來能提升交付效率的方案卻面臨多重風險。首先,在法律層面,有律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理想汽車無法依約向客戶交付5雷達車型,而向客戶交付3雷達車型,屬于瑕疵交付,應當要向客戶承擔違約責任。其提供的補償方案(贈送終身質保+10000積分)也系承擔違約責任的一種。至于具體補償的標準,更多取決于合同本身的約定以及雙方后續的協商情況。
經濟觀察網記者向理想汽車詢問消費者對特別交付方案的接受度,但理想未給予正面回復。
另一方面,芯片短缺一直在持續,當前還沒有緩解跡象,如果芯片短缺程度加劇,理想汽車將很難保證如其承諾的在今年12月到明年春節前為用戶補裝剩余2個毫米波雷達。因為在芯片持續短缺的情況下,12月以后理想一方面要交付完整的5雷達新車,另一方面要補裝已交付車的剩余2個雷達,這對芯片的穩定及足量供應要求非常高。如若供應出現問題,不排除理想汽車出現不能如期補裝雷達、再度違約的風險。
截至目前,除理想汽車外,國內還沒有其它車企跟進這樣的特別交付方案。不過在國際上,已存在類似的做法。據外媒報道,近日戴姆勒新聞發言人表示,“當前交付的新車可能會缺少某些功能或安裝了某些替代功能。等我們收到短缺的配件后,會在最短時間內給客戶補上缺少的功能。”而奧迪甚至曾因為芯片短缺,在交付新車時只能先給車主提供一把鑰匙。
02 更多方案“解鎖”中
與此同時,隨著芯片帶來的沖擊超出想象,更多前所未聞的“求芯”方式也在汽車圈內出現。
花樣“求芯”的代表仍是理想汽車。近日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理想汽車從黑市收購了數千片電子駐車(EPB)芯片,EPB芯片的正常價格約為6元/片,理想汽車的收購價格達到了約5000元/片,超出正常價格800倍。但隨后理想汽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否認了該消息的真實性。
事實上,在芯片持續短缺的情況下,價格一度水漲船高,甚至出現有芯片經銷商囤積居奇、哄抬價格。針對這種情況,9月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三家汽車芯片經銷企業哄抬價格行為作出行政處罰,共處250萬元人民幣罰款。而這也從側面反應出芯片的短缺程度。
另外在芯片短缺下,一些新的名詞也開始誕生,如“占產位”。“因為缺芯,全國現車還有不到幾百臺,有需要的可以先占臺現車或者占著產位,絕對不虧哦。”近日,一位蔚來汽車銷售人員在給經濟觀察網記者發送一則促銷信息中這樣表示。那么“占產位”是什么意思?經濟觀察網記者向銷售進行了咨詢。
“因為全球缺芯片,工廠的產位也比較少,所有現在可以直接交2000元定金,咱們就可以優先生產這輛車。”上述銷售人員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他表示,如果現在通過“占產位”的方式訂車,大約兩個月左右該車才能生產下線。而“如果下個月訂車,到時候產能更不足的話,沒準兒三個月才能交車了。”該銷售人員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如此看來,“占產位”是在汽車還沒有生產的情況下鎖定產線及產能,有些變相促銷的意思。
事實上,據外媒報道,目前在缺芯的情況下,很多車企的生產線不會因為芯片停掉,而是在缺少芯片的情況讓產品先下線,等到芯片到貨后補裝直接出庫,減少芯片給生產和銷售帶來的損失。
此外,改芯片也成為一些車企的無奈之舉。“我們工程師在夜以繼日地更改電路設計,以減少對目前無法供貨的原設計所需芯片的依賴。”某社交平臺上的用戶針對缺芯發布的內容顯示。事實上,在汽車行業,對零部件進行重新設計已被一些車企提上日程。
今年5月,特斯拉CEO馬斯克就表示,該公司正在選擇新的微控制器,繞開目前短缺的芯片品類,重新設計相關的軟件使其與其他芯片兼容,并稱特斯拉正在為新供應商的芯片開發全新固件,以減少芯片短缺對公司的影響。此外,福特CEO Jim Farley 也曾在股東大會上表示,公司正在重新設計一些汽車組件,使用那些更容易獲得的芯片。
而與此同時,有車企在芯片短缺下已經正式開啟漲價模式,如特斯拉,汽車和配件均漲價。
9月11日,特斯拉官方發布微博稱,特斯拉Model Y Performance高性能版車型價格上調10000元人民幣。10月3日,特斯拉官方發布微博稱,受芯片短缺以及成本波動影響,特斯拉移動充電連接器(國標)價格上調400元人民幣。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些方案可能在一定時期內對緩解缺芯有效,但在芯片短缺種類已入盲盒般發生的當下。車企的被動越來越明顯。
從去年底開始,芯片的短缺導致國內外多家車企減產甚至停產,目前這個名單還在拉長。最新的消息是,福特墨西哥工廠、斯柯達捷克工廠、日產墨西哥工廠、大眾墨西哥工廠均宣布在10月減產,其中斯柯達捷克工廠減產已計劃到年底,甚至可能會停產,而這四家減產的原因均是芯片短缺。在此之前的9月,通用宣布因缺芯暫停多數北美工廠作業,豐田宣布10月日本國內14家工廠均停止運營。
今年9月,據AFS(Auto Forecast Solutions)預測,因為芯片短缺加劇,2021年汽車將減產810.7萬輛,這一數字比其在8月中旬預測的710萬輛再度擴大。其中,AFS預計中國預計減產166.6萬輛。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9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158.2萬輛,同比下降17.3%,這是今年以來連續第四個月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隨著各方參與者的入局,中國汽車市場格局正處在變局的關鍵時點,競爭也尤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企業都不希望芯片短缺成為阻礙其發展的“黑天鵝”。而如何在掙扎與自救中實現突圍,目前仍是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