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新能源造車要不要對外聯合,如何平衡創新與效率的關系?

時間:2021-07-15

來源:趣識財經

導語:新能源造車,在一派繁榮的場景下,卻暗潮洶涌。在激烈的競爭中,車企逐漸分化出了兩種造車模式,一種是獨立研發模式,如特斯拉等;一種是聯合造車模式,如北汽、廣汽等。

  具體來看,在獨立造車模式下,車企需要不懼成本投入,押注研發尋求自身突破;而在聯合造車模式下,車企需要專注于整合各方資源,擁抱科技新勢力,尋求效率突破。

  各大造車勢力資源稟賦不同,兩大模式無絕對優劣之分,卻點燃了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模式的思考:到底車企要不要對外聯合?如何平衡創新與效率的關系?

  無形的“雙刃劍”

  之所以會出現兩種造車模式,主要因為汽車智能化的發展趨勢。而在人工智能領域,車企普遍不具備優勢,無法與華為、百度等科技龍頭抗衡,于是,才有了車企要不要與之高度聯合的分歧。

  有人說,車企不適合與科技企業進行整體方案的外包合作,因為車企要掌握一定的技術控制權,就像特斯拉一樣。這種獨立研發的發展思路確有道理,讓自己手中掌握更多的技術專利,值得肯定。

  不過,這種模式是一把“雙刃劍”。在車企傾力投入自研時,巨額的成本支出不可被忽視。這有可能直接引發一個現象——燒錢。關鍵是,錢燒完了并不一定保證自研完全成功,因為這背后的問題非常復雜,涉及實驗室建設、專業人才招聘、核心團隊搭建等。

  另一方面,時間成本也是車企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技術研發除了巨大的資金和人力成本投入外,研發周期的長短更是對一項新技術從研發到投入應用產生重要影響。甚至可以決定一個產品甚至一個企業的成敗。它能左右一家企業的戰略方向,一旦出現偏差,則可能會錯過市場先機,對于企業來說往往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想當年,樂視造車,最后落得慘敗,燒掉260億元仍不見量產,某人還因此背上了“老賴”之名。

  事實上,人工智能被譽為新能源車的中樞大腦,而在這個賽道上,華為和百度就是超級玩家。

  論智能研發,車企想要直接PK華為,即便是每年投入千萬元,也不一定追的上。綜合考慮投入產出比,聯合造車顯然有一定道理。

  縱觀與華為合作的車企,諸如北汽、廣汽等,也形成了一種發展氣候。

  比如在北汽與華為的聯合造車中,華為便提供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可以說,華為在車機系統、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投入和積累,完全領先于傳統車企。由此帶給北汽產品的智能化特征,也是自研產品所不能比擬的。

  從產品層面看,還是以北汽為例,從中可見聯合造車的種種好處。從去年開始,極狐阿爾法就因為其自身攜帶的大量智能分子屢次出圈。

  這款車的IMC架構,經過高標準設計與驗證測試成熟,可以滿足多車型規劃,各類產品定義,多種關鍵技術與關鍵系統搭載,擁有高智能的電子電器架構與可升級的云端服務,高性能與高安全的三電技術。

  而這也是北汽與華為、麥格納、戴姆勒等全球頂級企業一起做的,成了全球首個商業搭載5G技術的架構。

  基于IMC架構中對自動駕駛的布局,百度在前不久宣布和北汽合作,發布了新一代量產共享無人車Apollo Moon。當然,這里面包含了百度最新一代的共享無人車技術(第五代Robotaxi)。

  如此快速的產品迭代與基礎更新,與華為、百度的強強聯合密不可分。

  試想一下,北汽要在如此短時間內獨立實現智能產品迭代,有沒有可能?如果北汽自己組建團隊,做與華為類似的解決方案,這要消耗多少成本?顯然,與華為合作,對北汽而言是最合適的。

  傳統規模經濟時代的優勢企業往往擁有獨占資源,在相對封閉的供應鏈和價值鏈,作為自己的護城河。數字經濟時代,每個企業都可以與其他企業建立伙伴關系,共同去做一件事。

  有效聯合中的高效因子

  接下來,換個更大視角,看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

  參觀過汽車工廠的朋友都明白,很多工廠的造車工藝都有專業的外包機構來做,車廠主要負責沖壓、焊接、涂裝、總裝等等。

  其實,主機制造廠能夠掌握的,都是應用層面的技術能力,面向不同消費者,進行應用層開發。

  基于這種架構和概念,車企必須進行一個系統的應用層開發,進而放開手腳,進行優質資源的整合加速。

  正是這一條條“隱居幕后”的產業鏈,才有了形色各異的新能源車閃亮登場。顯然,在如此長的產業鏈條中,一家乃至數家企業都不能全部覆蓋,聯合造車是一種新趨勢。

  可以說,汽車行業具備最長、最完整、最復雜的產業鏈,包括之前所說的人工智能。

  跳出新能源汽車行業來看,各通過整合發展走向成功的行業大廠并不少見,騰訊便最具代表性。在快手、美團、拼多多、京東等互聯網新老巨頭背后,都有騰訊的身影。

  據不完全統計,騰訊投資的公司數量超過800家,其中超過70家已上市,超過160家是市值或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僅去年一年,騰訊便對163家涉及多個行業的初創企業進行了投資,投資總額超過120億美元。

  一切現象都在說明,不管公司大小,有效的聯合能充分發揮資源稟賦。

  很多身在汽車行業的人,也不會自研or聯合存在絕對判斷。即便自研能夠保證車企掌握技術控制權,但有效聯合的優勢仍不可被忽視。

  按照業內人士觀點,“其一,新能源汽車行業細分多,且各具優勢,聯合才能集百家之長化為己用;其二,新能源行業飛速發展,資源整合往往比自主研發更有效率,這樣能更迅速的抓住風口;其三,強強聯合還體現在平臺可以借力打力,發揮品牌共建優勢?!?/p>

  不難發現,很多車企與科技企業的聯合正走向深入,當然,科技領軍企業如何選擇合作車企,卻有自己的一套方案。

  “舉例來說,想要與華為合作的企業有很多,但真正實現落地的卻不多。其中一個擇企標準,便是更加偏愛與開放發展型車企展開合作,這與他們的開放性稟賦相關。”曾有接近華為的行業人士公開這樣說。

  這意味著,華為能夠選擇北汽、廣汽、長安等車企合作,也是看重了其資源整合能力。當然,資源整合,并不是簡單的資源打包,而是1+1>2的整合,在一個正確、完整的資源整合案例中,每一個被整合的資源都會收獲很多。

  當然,幾乎每一個人都明白,單打獨斗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新時代需要新的資源聚合的模式探索與創新。對于車企而言,智能化轉型不可逆轉,任何一種造車模式的選擇,都是基于各品牌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畢竟,適合自身發展的,才是最佳方案。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