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研究背景
當前,智能制造已成為我國實現制造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抓手,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核心路徑,以及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隨之而來,國內一批提供智能制造產品、解決方案與服務的廠商也逐漸發展壯大并成功上市,成為推進智能制造的重要力量。而這些智能制造領域上市公司的市場表現與動向,也成為了觀察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晴雨表”與“風向標”。
因此,為了研究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的整體發展情況,e-works Research遴選出100家中國智能制造領域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旨在通過分析其市場表現、盈利情況和業務發展狀況等,形成“中國智能制造100指數”和“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百強榜”,探析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該指數和榜單未來將每年發布一次,并與往年的指數和榜單進行對比分析。
02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百強榜樣本分析
100家中國智能制造領域產品和解決方案上市公司的遴選原則如下:
中國智能制造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
公司核心業務至少覆蓋本報告定義的十大分類(如圖1)中的一個分類;
沒有選取出現明顯經營問題的企業,例如連續虧損或者已被ST等;
考慮到樣本數量有限,因此沒有選取純粹的機床制造企業、叉車制造企業和電氣產品制造商。
為了便于分析,本報告將遴選出的100家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分為如圖1所示的十類:
圖1 智能制造領域供應商分類
完整樣本名單則如下表1所示
(按2021年5月31日市值排名)
↓
表 1 2021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百強榜
03主要結論
按2021年5月31日市值統計,100家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總市值共計14665.76億元,平均市值為147億元。據此,e-works將147定為2021“中國智能制造100指數”,并按市值對樣本企業進行排序,形成2021 “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百強榜”,見表1。
本報告對上榜的百強企業分別進行了整體分析、橫向對比以及縱向深入分析,形成以下主要結論:
1總體分析結論
● 平均規模不大,個別企業表現突出
從整體情況來看,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平均規模較小。百強榜中,市值過千億的只有匯川技術和用友網絡,100家企業市值集中在10億元-50億元區間,榜單前二十強市值總和為10593.01億元,占一百強總市值的72%;2020年,百強企業年營業收入總計2011.03億元,其中年營業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只有大族激光和匯川技術,年營業收入在20億元以下的有66家,榜單前二十強年營業收入總計808.86億元,占一百強總年營業收入的40%;從凈利潤來看,2020年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僅有匯川技術和寶信軟件,85%的企業凈利潤在0-5億元之間;從凈利潤率來看,百強企業2020年凈利潤率集中在10%-20%和5%-10%兩個區間,30%以上凈利潤率增幅的僅有3家,分別是柏楚電子、綠的諧波和快克股份。
圖2 100家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分析
(*市值按2021年5月31日統計)
圖3 100家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2020營業收入占比分析
● 政策驅動 帶動上市高峰
2015-2017年以及2019-2020年迎來了兩波智能制造領域公司的上市高峰。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2015年,我國提出制造強國戰略,之后,工信部又陸續發布《智能制造“十三五”發展規劃》,組織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和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使得2015-2017年迎來第一波智能制造領域公司的上市高峰。2019之后的上市高峰,可以歸結為2019年的科創板開板。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科創板開板,科創板已成為智能制造公司上市的主要平臺。
圖4 100家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上市時間分析
● 廣東領跑 集群效應明顯
從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在地域分布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其中,作為全球極具活力的創新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廣東省以絕對優勢領跑市場。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國家的大力扶持,經濟得以迅猛發展,并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模范省份。在推行智能制造的路上,廣東省匯聚了匯川技術、大族激光、金蝶等知名智能制造領域上市公司。以江蘇為首的江浙滬地區則成為第二集團軍。江蘇以實體經濟見長,制造業規模連續多年全國第一,經濟體量多年穩居全國第二。近年來,江蘇將智能制造作為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大力推進,并匯集了先導智能、埃斯頓自動化、哈工智能等一批優秀的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另外,廣東和江蘇在制造業上的優勢,直接帶動了兩個省份智能制造設備與集成商的聚集發展,而企業應用軟件及服務提供商則集中在軟件產業較發達的北京、上海等地。
● 重硬輕軟 智能裝備及產線集成服務提供商居多
從百強企業的分類情況來看,做智能制造裝備及產線集成的上市公司數量遠高于做企業應用軟件以及工控系統的上市公司,重硬輕軟尤為明顯。在智能制造熱潮之下,制造業轉型的主要聚焦點被放在了生產環節的自動化升級,智能工廠建設和自動化產線的升級改造成為企業首選,僅2015-2020年期間,就一共上市了24家專用智能裝備及智能產線集成服務提供商。
圖5 100家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按核心業務分類
2橫向對比分析結論
橫向對比分析是從企業規模、盈利能力、企業成長性和市場預期等多個維度對占比較多的五類智能制造產品與服務提供商進行對比分析。這五類分別是:專用智能裝備及智能產線集成服務提供商(33家)、企業應用軟件及服務提供商(18家)、通用智能裝備及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16家)、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產品供應商(13家),以及智能物流裝備及集成服務提供商(7家)。
從企業規模來看,企業應用軟件及服務提供商和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產品供應商的平均規模較大,其平均營業收入、平均凈利潤和平均市值普遍高于或趨近于整體平均值;而通用智能裝備及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雖然平均營業收入較高,但平均凈利潤和平均市值均低于整體平均值;專用智能裝備及智能產線集成服務提供商和智能物流裝備及集成服務提供商的平均規模都不大,各項指標均低于整體平均值。
圖6 各領域市值橫向對比分析
從企業盈利能力來看,100家中國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的平均凈利潤率為9.47%,而只有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產品供應商的平均凈利潤率超出平均值較多,為13.85%;企業應用軟件及服務提供商和智能物流裝備及集成服務提供商的凈利潤率均值與總體平均值基本持平;通用智能裝備及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和專用智能裝備及智能產線集成服務提供商的凈利潤率均值都不及總體平均值。綜上,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產品供應商盈利能力較強;智能裝備類的供應商,屬于重資產企業,其營業成本普遍較高,導致其盈利能力不強;而企業應用軟件及服務提供商如果完全依靠個性化的項目實施,沒有標準化的軟件產品,也很難提升盈利能力。
從企業成長性來看,企業應用軟件及服務提供商2020年的增長情況是最不容樂觀的,其年營業收入平均增幅在五類之中是最低的,凈利潤平均增幅僅為12.4%,凈利潤率為負增長。原因可以歸結為,2020年新冠疫情對企業應用軟件及服務提供商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這類供應商大部分不是工具類軟件,需要到現場實施和交付,雖然下半年情況有所好轉,但是平均增長情況仍然不佳。但是,疫情反而使企業積極推進少人化,促進了智能裝備和產線的應用,同時,部分企業生產口罩機等防疫產品及核心零部件,使得智能裝備類供應商普遍增長態勢良好。
從市場預期來看,橫向對比五大分類的平均市值增幅、平均市盈率和平均市銷率三大指標后發現,證券市場對于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產品供應商和通用智能裝備及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更為看好,但是由于通用智能裝備及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平均市盈率較高,未來存在一定的投資風險。
圖7 各領域市盈率橫向對比分析
3五大核心板塊深度分析結論
繼續深入縱向分析以上五類智能制造產品與服務提供商,得出以下結論:
(1)專用智能裝備及智能產線集成服務類提供商分析結論
核心業務為提供專用智能裝備及智能產線集成服務的上市公司共計33家,其市值普遍在100億元以下(占比85%);市值超過100億元的有5家,而市值超過500億元僅有先導智能,市值達到869.21億元。通過分析本領域的上市公司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上市條件更寬松,科創板正成為上市的主要平臺。2019年,科創板開板后,共12家專用智能裝備及智能產線集成服務提供商上市,其中就有10家選擇了科創板。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該類企業更符合科創板定位。科創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及生物醫藥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專用智能裝備及智能產線集成屬于高端裝備領域,符合科創板定位。二是科創板上市條件更寬松,更便于企業融資。科創板允許存在未彌補虧損、未盈利企業上市,上市條件更為寬松,且專用智能裝備及智能產線集成服務提供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墊資,普遍具有資金壓力,選擇在科創板上市更便于企業融資。
重點服務于汽車行業的專用設備制造與智能產線集成商較多。經過長期發展,汽車行業自動化程度已達較高水平。而隨著環保標準的不斷提升,新車型推出的速度不斷加快,汽車制造向差異化、小規模等定制生產模式方向發展,以及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等熱潮的推動,導致汽車行業產線自動化升級需求仍然呈現上升趨勢。因此,重點服務于汽車行業的專用設備制造與智能產線集成商較多。例如,克來機電、先惠技術、豪森股份、瑞松科技、天永智能、江蘇北人,以及即將登陸科創板的均普智能都是主要面向汽車行業。
市場對于鋰電行業專用設備制造與智能產線集成商十分看好。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市值超過300億元的2家上市公司(先導智能和杭可科技),均為鋰電行業領先的專用設備制造與智能產線集成商。此外,市值超過100億元的精測電子、博眾精工、贏合科技也都涉及鋰電相關業務。這表明,證券市場對于鋰電行業專用設備制造與智能產線集成商十分看好。隨著消費類電子產品不斷更新換代、新能源汽車的持續升溫,鋰離子電池的需求量急速增長。在此背景下,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不斷擴張產能,新建或改造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市場空間巨大,從而也拉升了鋰電行業專用設備制造與智能產線集成商的市值。
瞄準產業風口,鋰電、光伏、3C消費電子、半導體等成上市公司重點布局行業。處于產業風口的鋰電、光伏、3C消費電子、半導體等行業,由于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因此,核心業務為提供專用智能裝備及智能產線集成服務的上市公司紛紛圍繞這些行業進行重點布局和拓展,并成為其業績的主要增長點。
圖8 專用智能裝備及智能產線集成服務提供商市值排名
(*市值按2021年5月31日統計)
圖9 專用智能裝備及智能產線集成服務提供商
2020年營業收入排名
(2)通用智能裝備及集成解決方案服務類提供商分析結論
核心業務為提供通用智能裝備及集成解決方案的上市公司共計16家,其市值集中在40億元-100億元區間的有8家,占比50%;市值在100億元以上的有6家,占比37.5%,其中市值最高的是大族激光(400.15億元),排名第二的是柏楚電子(357.06億元),第三的是埃斯頓(278.66億元),第四是華工科技(212.36億元)。
從規模和增長情況來看,本領域發展較好的供應商主要集中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和激光加工設備領域,通過分析本領域的上市公司,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工業機器人廠商增速較快,體量卻不大。在通用智能裝備及集成解決方案上市公司中,50%以上的企業是提供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本體及系統集成服務的工業機器人廠商。其中以拓斯達和埃斯頓為代表的工業機器人廠商,其2020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幅是最大的,這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進入快速成長期后必然的結果。國內工業機器人廠商最為集中的領域是系統集成,但是由于該領域個性化的需求較多,與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和本體等硬件產品相比,系統集成更偏向于服務,屬于非標項目,大量人力和資源的消耗,造成其雖然增幅較大,但體量不大(增幅最快的拓斯達和埃斯頓,2020年營業收入都不到30億元),行業集中度不高,沒有龍頭企業出現。
激光加工設備需求旺盛,但有待提升核心部件的自主能力。激光技術已經成為先進制造技術的代表和傳統制造業升級改造的重要手段。大族激光和華工科技作為國內激光行業龍頭,收入與盈利情況在激光行業甚至整個通用智能制造設備領域都處于領先地位,優勢明顯。大族激光雖然營收較高,但是凈利潤率卻低于1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核心零部件激光器沒有實現自制。分析大族激光歷年年報可以看出,激光器為公司采購成本最高的上游元件,其直接材料成本占板塊營業成本約 90%。而華工科技則在上游器件激光器的自主研發上有優勢,但激光加工及系列成套設備產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仍占板塊營業成本的91.13%。
看準時機,涉足口罩機。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國內一批通用智能制造設備商迅速生產口罩機,對公司業績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生產口罩機的企業有:大族激光、拓斯達、埃斯頓、新松機器人、佳士科技、正業科技、華中數控、科大智能、山東威達、新時達。但是隨著國內疫情的好轉,也出現了口罩產能過剩,部分客戶臨時取消合同導致企業備貨積壓的情況。
圖10通用智能裝備及集成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市值排名
(*市值按2021年5月31日統計)
(3)智能物流裝備及集成服務類提供商分析結論
核心業務為提供智能物流裝備及集成服務的上市公司共計7家,其市值普遍在20億元-40億元之間。市值最高的是東杰智能,為40.57億元。通過對該類上市公司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行業處于發展前期,市場前景廣闊。目前,整個行業還處于發展早期,行業準入門檻較低,以低端設備制造為切入點,造成行業競爭較為激烈,同質化程度較高。物流自動化應用水平較高的主要分布于煙草、醫藥、汽車等自動化程度較高且流通環節較多的行業。而實際上,物流活動貫穿于企業生產制造的所有環節,在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熱潮的帶動下,不同行業對于智能物流裝備,特別是對自動化立體倉庫和自動化輸送與搬運設備(如AGV等典型設備)均有廣泛需求。
以單體設備制造商為主,正在向系統集成商轉型。隨著智能物流裝備的逐步應用,企業開始格外關注物流自動化廠商對各類物流裝備進行統一管控的系統規劃與集成能力;再加上自動化物流設備行業競爭逐漸加劇,物流設備制造業務研發投入大,相對于物流系統集成業務,其成長性更弱、利潤更薄,因此,主流廠商正在積極從單體智能物流設備制造商向系統集成商轉型。
需提升高性能的關鍵設備自制能力和物流規劃能力。智能物流裝備及集成服務提供商要提供系統集成服務,不僅要有針對性的物流系統規劃設計方案,還必須掌握相關行業知識、關鍵技術和關鍵裝備,以實現軟硬件的高度契合。而這恰好是目前國內智能物流裝備企業相對欠缺的。國內企業往往只能在少數優勢行業(例如煙草行業)中占有較多份額,缺乏跨行業集成能力和經驗,這也是國內智能物流裝備及集成服務提供商想進一步擴大收入規模的瓶頸所在。
圖12 智能物流裝備及集成服務提供商市值排名
市值按2021年5月31日統計)
圖13 智能物流裝備及集成服務提供商
2020年營業收入排名
(4)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產品類供應商分析結論
核心業務為提供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產品的上市公司共計13家,其中9家企業的市值在100億元以下;市值超過100億元的有4家,而達到千億市值的只有匯川技術(1693.76億元)。通過分析本領域的上市公司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技術拓展和目標市場的擴展奠定工控龍頭企業發展。匯川技術從變頻器起家到進軍通用的工業自動化、電梯控制、工業機器人、新能源電控、軌道交通等方向,逐步形成全產業鏈布局;作為一家技術型企業,匯川堅持技術革新并掌握高性能矢量變頻技術、PLC技術、伺服系統、永磁同步電機等核心技術。不斷拓展產業鏈也使得匯川占據行業領先地位。2020年,匯川技術營業收入115.11億元,同比增長55.76%,凈利潤為21億元,同比增長120.62%。公司產能不斷提升,并逐步向可持續發展邁進。
完備技術與智能轉型創企業經濟效益。在科創板上市的中控技術通過智能轉型擴張主營業務,并向“工業3.0+工業4.0”需求轉型,形成具有行業特點的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業績穩健增長。2020年中控技術營業收入31.59億元,市值超400億元,凈利潤同樣呈遞增趨勢。
新品迭出開啟伺服市場增長空間。信捷電氣提供高性能的產品,采用PLC+伺服+HMI的配套方案,PLC與伺服的組合,支持信捷電氣在中小型自動化市場不斷獲得成功,信捷電氣也在從小型PLC向中大型PLC拓展,并在工控行業穩步前進。自2016年上市以來,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都呈現上升趨勢,2020年信捷電氣凈利增幅超100%;小型PLC和伺服產品收入都呈上升趨勢。
圖14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產品供應商市值排名
(*市值按2021年5月31日統計)
圖15 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產品供應商
2020營業收入排名
(5)企業應用軟件及服務類提供商分析結論
核心業務為提供企業應用軟件及服務的上市公司共計18家,其市值超100億元的有8家,而達到千億市值的只有用友網絡(1185.57億元);股價最高的是中望軟件(2021年5月31日,中望軟件股價614.66元)。通過分析本領域的上市公司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云轉型成功促成千億市值應用軟件企業。2020年用友網絡云服務收入(不含金融)達34.2億元,同比增長73.7%。用友網絡云收入占總收入比從2015年的2.0%上升至2020年的40.1%。此外,用友網絡不斷積累云服務客戶,截至2020年底,云服務累計付費企業客戶數達到60.2萬家,較2018年底的36.2萬家增長66.2%。用友網絡在傳統領域的優勢正在逐漸轉移到云端,尤其是大客戶方面。另外,用友網絡每年的研發投入都保持在10億元以上,為其云產品的持續改進提供支撐。
深厚的行業背景成為盈利能力的保證。寶信軟件深耕鋼鐵行業多年,在鋼鐵行業有著明顯優勢;而供給側改革使鋼鐵行業集中度進一步加強,帶動了信息化需求的提升,寶信軟件近兩年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和股價都有著明顯的優勢。
市場更青睞開發工業軟件產品,尤其是應用范圍廣的通用工具類軟件產品廠商。對比中望軟件、漢得信息、賽意信息這三家提供企業應用軟件及服務的上市企業,可以看到:中望軟件2020年營業收入4.56億元(其中自主軟件收入4.46億元,占比97.8%),凈利潤1.2億元,員工約1000人,市值380.74億元;賽意信息2020年營業收入14億元(其中自主的智能制造板塊收入4.13億元,占總收入比重29.83%),凈利潤1.7億元,員工約6000人,市值69.08億元;漢得2020年營業收入24.93億元(其中以自主中臺產品為主的收入為4.83億元,占總收入比重19.38%),凈利潤0.66億元,市值62.5億元,員工超過1萬人。軟件實施服務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資源,人均生產率較低。因此,證券市場更青睞開發工業軟件產品,尤其是應用范圍廣的通用工具類軟件產品的公司。這類廠商的市值明顯高于以工業軟件實施服務為主的廠商。
圖16企業應用軟件及服務提供商市值排名
(*市值按2021年5月31日統計)
圖17 企業應用軟件及服務提供商2020年營業收入排名
更多數據分析,詳見《2021中國智能制造100指數研究報告》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