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缺芯考驗還在延續 我國智車發展如何突圍?

時間:2021-06-2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近年來,在城鎮化趨勢不斷加快,城市交通問題日益凸顯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已然成為我國汽車發展的兩大方向。而作為發展的上半場,當前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已取得優勢。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80萬輛,占比超過全球總量的一半。基于此,以智能網聯汽車為標志的“下半場”競爭哨聲正在吹響。

  所謂智能網聯汽車,是指車聯網與智能車的有機聯合,是搭載先進的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并融合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人、車、路、后臺等智能信息交換共享的新一代汽車。在其發展過程中,芯片無疑是關鍵所在,不管是自動駕駛芯片、通信基帶芯片還是智能座艙芯片,都直接決定了汽車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但2020年以來,持續不斷的缺陷狂潮卻揭露了我國智車發展的芯片短板。由于我國車規級芯片自主研發、設計、生產和制造能力的不足,以及核心技術較為欠缺,需求大量通過進口來彌補,導致我國芯片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性、可控性和抗風險能力十分薄弱,對于芯片危機毫無抵抗之力。據悉,自缺芯蔓延至汽車行業以來,我國車企便遭受重創。

  與此同時,缺芯帶來的恐慌和行業對缺芯的過度解讀,也引發眾多汽車廠商大量掃貨、囤貨,加劇供需失衡,造成惡性循環,暴露出我國智車發展的盲目性和從眾性弊端。當然,這一弊端并不僅僅體現在缺芯危機之下,今年以來,包括小米、華為等眾多企業不約而同跨界涌入造車領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我國智車發展的“瘋狂”,不免引人擔憂。

  在此背景下,我國智車發展要想取得新能源汽車一樣甚至更好的成果,就需要補齊缺芯危機暴露的短板,革除現有弊端。具體來說,首先我國智車行業需要增強自主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性和可控性。不僅僅是芯片,各種軟硬件和核心技術都需要企業協同發展,共同突圍,保障發展所需不再受制于人,能夠滿足日常應用的同時抵御突發危機。

  好消息是,受到此次芯片危機影響,國內不少企業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正在加強芯片自主品牌的建設和國產化突圍。例如,比亞迪微電子就在專心致力于半導體產品研發生產;同時一汽也在與相關廠商合作打造芯片實驗室,著力解決汽車芯片“卡脖子”問題;此外,今年2月工信部也特別出臺了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手冊,用于指導汽車企業合作。

  其次,面對智車領域盲目從眾可能引發的“虛火”風險,我國也需要加強引導、規范和整治。一方面,政府、行業需要加速出臺一些技術標準和產品標準,提高行業進入門檻,規范行業有序有序發展。另一方面,針對一些惡意競爭、肆意囤積零部件等亂象,有關部門也需要加強監督和治理,并且通過出臺相關利好政策和引導措施,對亂象源頭進行封堵。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