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長絲織造產業科技創新和數字化改造為產業信息化、智能化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會長王加毅表示,未來 “技術-經濟范式”將加速從工業化向數字化演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必將深度融合。
他強調,對于我國長絲織造行業來講,一定要加速推進產業數字化進程,這就要求全行業加快落后設備的淘汰改造步伐,積極采用新技術,夯實數字化基礎。
創新向系統提升邁進
長絲織造行業作為紡織行業重要的制造環節,只有以產品創新為著力點,才能發揮行業基礎性、支撐性作用,才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王加毅表示,我國長絲織造產業創新成果已經從“星星之火”到 “遍地開花”,從點的突破向系統提升邁進,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打下了牢固基礎,科技實力大幅增強。
“十三五”以來,我國長絲織造企業對產品檔次和質量、生產效率和企業效益都有了更高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增長到了1%以上,部分重點骨干企業研發投入超過了3%。
專家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是大勢所趨,對于長絲織造產業來說,向數字要效益的前提是進行產業數字化變革。數字經濟時代三大趨勢是數字驅動、人工智能、萬物互聯,傳統產業必須借助數字化技術拉平生產制造 “微笑曲線”,實現從傳統供應鏈模式到數字化供應鏈模式的轉變。
目前,我國長絲織造產業大數據技術發展已經漸漸走向成熟,數字化程度顯著提升,生產設備實現關鍵突破,一批前沿科技項目在部分企業推廣應用,創造了較高的附加值。據了解,我國國產噴水織機性能得到較大提升,產品適應性更強,開口技術日益成熟,織機速度大幅提升,自動化、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
智能化賦予發展新動能
制造業科技創新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前沿陣地,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作為制造業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長絲織造產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長絲織造企業對產業自動化、智能化呼聲越來越高。
我國長絲織造產業加快科技創新,實現自立自強,提升行業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既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布局,也是應對錯綜復雜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的必然選擇。 “要實現全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進而實現產業智能化,提升數字經濟水平,創建行業新業態,還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王加毅認為。
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紡機設備企業及信息技術企業主動選擇與織造企業合作,共同投入到長絲織造全流程信息化、數字化改造中,為未來實現智能制造邁出了堅實步伐。
“我國長絲織造企業要突破關鍵技術,進一步夯實自動化、數字化基礎,開發數字化生產管理系統,形成長絲織造領域智能制造系統化解決方案,實現長絲織造企業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為行業高質量發展賦予新動能。”王加毅表示。
實際上,我國長絲織造企業已經實現了車間生產設備和大數據云端服務器的互聯互通。而且,智能化軟件和在線控制系統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在整個行業規模企業中大面積使用。江蘇博雅達紡織有限公司、江蘇順德紡織有限公司、吳江市蘭天織造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化纖長絲織造企業,都初步建成了數字化車間并投入使用。
企業需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據中國長絲織造協會編制的 《2020~2021中國長絲織造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年初,我國長絲織造企業迎來了 “產銷兩旺”的良好態勢,但是原料價格上漲、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等使企業對后市發展持謹慎觀望態度。
不可否認,作為服裝、家紡和產業用紡織品的基礎產業,長絲織造產業仍具有明顯的競爭力和比較優勢,存在較好的增長空間。 “隨著疫苗大面積接種和疫情消退,國內外需求回升,新增產能不斷釋放,化纖長絲織物產量將會進一步提升。”王加毅分析說。
據中國長絲織造協會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長絲織造行業織機規模達到75萬臺,其中噴水織機68萬臺,同比增長6.3%。王加毅表示,爭取到2025年,我國長絲織造行業使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織機比重達到50%,全自動穿經設備應用量達到1200臺,具有自動控制功能的新型漿絲機、整經機普及率提高到60%以上。
《2020~2021中國長絲織造產業發展報告》認為,2021年,我國長絲織造行業企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繼續加大產品研發投入,以自主研發替代來樣加工,提高產品供應檔次,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實現產業高端發展。
“針對影響產業進步的技術瓶頸,要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實現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突破。”王加毅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