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州,2021年3月29日——身為承擔“救死扶傷”重任的特殊機構,醫院往往要7x24小時連續工作。在那些辛勤付出的醫務人員背后,電力系統也在盡職盡責地為設備設施的正常運轉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醫院一向對供電穩定性和電能質量要求極高。一方面,ICU病房、手術室等關鍵場所攸關患者生命,所以絕對不能意外停電;另一方面,電能質量直接關系到CT機、磁共振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等大型醫療設備的成像質量,瞬時的電流和電壓波動會導致重要檢測數據的丟失,嚴重時還會燒毀設備的一些高精度零部件。
然而,與高要求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許多醫院后勤部在行動上的不夠積極。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城市醫院再規劃與改造提升管理大會暨全國醫院新建改擴建發展大會”上,施耐德電氣配電服務產品市場總監何剛在題為《醫院智慧后勤系統的配電數字化底座建設》的演講中分享了一組數據:“目前,超過1/3的醫院設備部署超過10年,超過70%的醫院沒有濾波設備,超過50%的醫院沒有電力監控系統或系統有缺失,甚至還有超過45%的醫院配電房有漏水現象。”
基于施耐德電氣“ 巡檢+數字化臺賬服務”2020年的分析數據
何剛進一步表示:“電力系統對于大型醫院來說是重要的動力保障,減少醫院停電事故、提高供電可靠性是醫院后勤管理的頭等大事。因此,院方通過建立綜合運營管理系統、智能設備監控系統、智能能源管控系統等數字化系統,實現醫院管理工作流程的閉環,正在成為大勢所趨。”
用數字化服務填補運維“斷層”
經過數十年的高速增長,中國逐步開始步入存量經濟階段,許多“資歷深厚”的醫院建筑也已經進入設備運維風險期。然而,如此重要的電力設備運維工作,很多醫院卻選擇采用外包的形式來完成,運維人員普遍專業性不強,效率不高。
顯而易見,醫院對供電穩定性的要求和其實際行動之間出現了“斷層”。而施耐德電氣則致力于用完整可靠的軟硬件智能產品及全生命周期服務填補二者之間的鴻溝,幫助院方打造綠色醫院的智慧后勤神經中樞。
既然用電安全如此重要,為什么很多醫院還沒有開始積極采取行動?
究其根本,一方面是因為院方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隱患,這就好比一個平時連感冒都少有的人,怎么會認為自己的健康存在風險呢?然而,施耐德電氣在對某醫院的配電系統進行詳細巡檢后發現,其配電室存在很多老舊甚至已經退市的設備且電能質量健康十分堪憂,而且現場的9臺電容柜竟然全部都是壞的。電容柜損壞導致功率因數較差,從而使得院方每年都要向電業局繳納數額不菲的罰款,但是相關管理者在此之前卻完全不知情。這樣的故事絕非特例。
另一方面,則是院方沒有把一些已經發生的跡象和潛在的風險做匹配。例如,某科室醫生發現自己的電腦經常死機,電子醫療設備偶爾會過熱,但他并沒有把這看作什么大問題。殊不知,這些現象背后的根源可能是醫院大量使用先進醫療設備及各種節能照明、電梯設備造成的諧波和三相不平衡問題,很容易進一步引起醫療事故和設備故障。
為了幫醫院行業客戶及時發現那些可能被忽視的問題并徹底消除隱患,施耐德電氣的服務業務將在其中發揮越來越大的價值。
給配電系統提供全面的“診”“醫”“養”
就像醫院能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務那樣,如果院方想要提升醫院配電系統的健康水平,施耐德電氣也能為其提供一整套包含“診”、“醫”、“養”環節在內的完整“健康服務”。
為了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人們會去醫院分項對內科、外科、五官、CT、血常規等進行全面檢查,并在拿到體檢報告后進一步咨詢醫師——這便是發現病因的“診療”過程。而在配電設備現場,也存在許多安全隱患和節能改進點。為此,施耐德電氣的咨詢專家們也會親臨醫院客戶的配電間進行巡檢,評估現場電氣設備的安全可靠性,挖掘設備資產存在的風險。
當然,同樣都是體檢,有的人選擇掛普通號,有的人則想掛專家號——施耐德電氣的服務也會根據客戶的具體需求劃分等級。
巡檢+數字化臺賬服務面對的是普羅大眾的體檢需求,它能夠通過巡檢加數字化臺賬服務,幫助客戶在日常運維中建立電氣設備的“健康檔案”,做到對資產狀態全方位的了解。
與之相比,配電系統咨詢服務MPS (Modernization, Performance, Safety)則讓施耐德電氣內部擁有20年以上經驗的老專家們出馬,為客戶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這些經驗豐富的專家會對客戶每個配電裝置的設備運行條件(老化、退市、物理條件、維護、尺寸/額定值、運行次數、運行時間、過載情況、諧波電平、備件等)和環境條件(溫度、粉塵、濕度等)進行評估,以確定可能影響配電性能和人員安全的任何潛在問題。
在“體檢報告”收集了充分多健康數據的基礎上,醫院不同科室的醫生就可以從不同方向給予患者改善或治療的建議,患者也就能“對癥下藥”地采取行動,或是再次復查,或是打針吃藥,或是住院治療。同理,在“醫治”過程中,施耐德電氣的“醫藥庫”里除了有完整可靠的軟硬件智能產品,其數字化顧問專家也會基于大數據分析,給出客戶提升配電系統健康水平的具體方案。目前,施耐德電氣能夠提供一系列數字化顧問服務,包括千里眼TM資產顧問(EcoStruxure Asset Advisor)、云能效TM顧問(EcoStruxure Building Advisor)以及電力顧問(EcoStruxure Power Advisor)。未來,施耐德電氣的數字化顧問專家還會基于算法庫里經過不斷優化的算法,助力客戶實現主動式的預測性維護。
在醫治結束后,并不意味著患者的健康問題就沒有了后顧之憂。為了長期的身心健康,人們需要培養良好的飲食、鍛煉和作息習慣。與之類似,施耐德電氣也會助力客戶在運維階段做好持續的“養護”。
施耐德電氣通過巡檢+數字化臺賬服務為客戶建立的“健康檔案”并不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實時更新的。由于數字化臺賬中已經按照“配電柜-配電房-建筑-園區”的層級逐級搭建好了框架,這使得客戶可以在建筑擴張或改造之時隨時在數字化平臺中調整自己的資產信息。整個過程就相當于人們每天測量自己的體溫、血壓、血糖等指標并錄入系統,長此以往便能積累大量的健康數據,有助于預測未來的健康發展趨勢。
總而言之,基于施耐德電氣從“診療”到“醫治”再到“養護”的完整健康服務方案,醫院客戶配電系統的健康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服務的本質是形成價值的閉環
在一些醫院后勤數字化改造的項目中,我們可能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明明院方已經搭建了相應的數字化平臺,但是用電可靠性和運維效率卻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為什么?這是因為解決方案商提供的硬件和軟件產品并沒有幫客戶形成價值的閉環。
方案商可能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客戶能夠熟練地使用其數字化產品的各種功能,實際情況或許剛好相反,客戶通常是“買了軟件卻不會用”——他們看不懂軟件里出現的報警提示,也不會使用軟件里包含的各種高級運維功能,更不清楚應該如何把自己在日常運維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固化到系統中去。
施耐德電氣的服務業務則不僅只是給客戶交付一款軟件,還要全程“陪伴”客戶,“手把手”地教會客戶如何用好手里的工具,提高其運維人員的數字化水平,最終切實提升客戶的運維效率,由此形成價值的閉環。在這個過程中,施耐德電氣有強大的專家資源作為支持。
以在疫情期間承擔著當地定點救治任務的江蘇溧陽市人民醫院為例,從2020年3月初開始,施耐德電氣便為溧陽市人民醫院提供了千里眼TM資產顧問(EcoStruxure Asset Advisor)和專家遠程運維托管服務,使得其在運營階段平均節省能源成本28%,設備可靠性提升22%,維護成本優化28%。而在該項目背后,就有一支由14人組成的遠程運維專家團隊,他們在服務上線的兩周內,優化了108項診斷,發現了2類需要現場解決的問題和1類預警問題。
更進一步,施耐德電氣的服務業務也不僅停留在幫客戶解決表征問題,而是切實幫其拔除病根。
例如,某醫院客戶的電容產品總是壞掉,按照以往的做法,售后服務人員直接換掉壞掉的部件就算完成服務。但是現在,施耐德電氣會對整個片區的終端供電設備狀況進行全方位的監控,結果發現其電容產品總是壞掉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某個電壓供應的諧波雜質較大。最終,施耐德電氣將自身的諧波管理產品、電壓管理解決方案加入其中,讓客戶徹底沒有了后顧之憂。
結語
“海恩法則”告訴我們: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輕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隱患。假如人們在安全事故發生之前,就采取措施預先防范事故苗頭,則能將安全風險降至最低。數字化服務助推了醫院運維管理者觀念的變革,讓他們對安全事件的處理態度從“出事了再補救”變為“防患于未然”,從而有效延長設備的生命周期,提升整體運維效率,讓醫院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民。